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21 5:27:35
选择字号:
深海采矿还有多远
——访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
 
■本报记者 陆琦
 
深海丰富的矿产是人类渴望已久的资源。在近日闭幕的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8届会议上,关于深海矿产资源的开采规章已经提上日程。
 
此次大会上,《“区域”内富钴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审议并生效。而此前,《“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章》、《“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探矿和勘探规章》分别于2000年和2011年生效。
 
至此,有关国际海底区域三种矿产资源的勘探规章已全部制定完毕。
 
在此基础上,理事会讨论了关于制定开采规章的工作计划。
 
那么,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总体上看,要形成规模性的商业开采,目前还不到时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对此颇为谨慎,他认为应当从经济、技术及环境三个要素来判断深海采矿的时机。
 
经济前景仍难捉摸
 
“深海资源开发作为市场行为,经济上必须有利,否则没有动力。”
 
在金建才看来,这主要取决于国际金属市场和陆地同类资源的供需状况。“如果金属价格持续上扬,陆地同类资源供不应求,就很可能刺激深海采矿。”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将全面进入商业开采多金属结核的乐观预测,西方财团大规模进行预备性投资和技术储备。
 
然而直至上世纪80年代,西方财团所依据的深海采矿经济模式中的许多假设前提与市场条件均已发生很大变化。由于不利的经济因素和法律上的不确定性,几乎所有的采矿准备活动都缓慢下来。
 
“从那时起,大家对深海资源商业开发时机的预测很谨慎,就怕再犯同样的错误。”
 
技术储备任重道远
 
除了经济因素,作为一项正在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海采矿在技术上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金建才认为,只要有经济利益刺激,通过一定的投资、攻关,理论上深海采矿技术问题应该都能被克服,但发展有效的深海开采系统还需要一个长期研发、试验和验证的过程。
 
以开采多金属结核为例,国际社会认定,只有产量达到300万吨(现场约需400万吨),开采周期为20年,才有可能成为经济上有利的采矿作业。
 
考虑到海况因素,假定一年有效作业日200天,一个多金属结核采矿项目平均一天要采2万吨。“一项采矿作业每天把2万吨矿从5000多米海底提到水面上来,难度相当大。”
 
金建才表示,仅从一个多金属结核采矿项目的作业规模就可以看出,发展开采深海底部资源所需要的技术装备任重道远。
 
环境风险尚未明确
 
国际社会还非常关心规模性深海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在此次理事会上,就通过了一份环境管理计划,在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矿区设定了9个保护区。
 
“目前人类对深海环境、特别是深海底部环境的了解程度很低,规模性商业开发对环境会产生什么风险尚未明确,这个工作现在还没有开始做。因此,现阶段即使经济上有利、技术上可行,国际社会也不会允许大规模商业开发。”金建才说。
 
上世纪90年代末,金建才领衔的大洋协会战略研究小组曾提出“持续开展深海勘察、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工作方针。对此他的解释是,持续开展深海勘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开辟新的资源来源,提供深海采矿赖以开展的物质基础。
 
“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就是要为今后发展深海新兴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深海勘察,需要大力发展深海高新技术装备与手段,为未来大规模的商业开采作好物质与技术储备。”金建才认为,深海大洋工作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利益出发,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长期积累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2-08-21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