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立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7 5:38:34
选择字号:
“钱学交易”何以发生
 
■郭立场
 
为了评上副高职称,中学语文教师齐敏(化名)委托北京启航文化发展中心牵线,在某杂志发表论文,花了3000元。论文发表了,可齐敏去图书馆一对比,同一期的两本同名杂志,内容完全不同。(8月6日《新京报》)
 
“论文发表中介”骗局频出,固然与涉案者的品质问题有关,但其背后的教育制度及人才评价制度亦难脱干系。换言之,学术失范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与我国传统体制内学术成果评估的重量不重质、用人制度上的急功近利以及学术规范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为此,任何时候,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都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道德自律,而应寻求制度化的出路。破除“钱学交易”难,不仅难在冲破普遍而顽固的陋习,更难在“去论文崇拜化”之后,如何建立起科学、公正而多样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制度通过奖励符合规则的行为、惩罚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而向特定的方向、目标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乃至信念。因此,进行制度设计时,就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使得论文发表中介、学术腐败者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使其成本远大于收益,这才是消除学术腐败的有效路径。
 
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要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围追堵截”假冒伪劣,而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学术人才评价体系,应引入市场评价及业内、同行的评价,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关键是看他能否胜任工作、创造价值,只有社会成材标准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形式成为社会常态,论文买卖才会销声匿迹,“钱学交易”才会戛然而止。换言之,为论文“减负”,让论文价值回归学术本位,就必须转变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只有把论文考核由“量”转到“质”,才不失为维护学术风气的治本之策。
 
《中国科学报》 (2012-08-0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