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31 5:52:10
选择字号:
门急诊检验是科室“形象大使”

 
■本报记者 张思玮
 
《中国科学报》:随着生命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你从事多年的检验工作,有哪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范列英:在我看来,检验医学也是直接与医患打交道,它就是一个“前台”的工作,并不是“幕后”,只是比较低调而已。应该说,现在的检验科已摆脱过去“填鸭式”的工作方式,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临床医生提出的需求,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向临床介绍新的检验项目和技术。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科室充分利用LIS和HIS等信息化网络系统,第一时间将检验结果发送给临床科室,以使临床医生尽早掌握病人的检测结果信息,作出正确判断。
 
第二,通过院办公信息网向临床发布检验新开展的新项目和新技术。就一些拟新开展的项目和技术,科室会及时公布在医院局域网上,同时也发布在医院官网,以获得第一手的反馈信息。
 
第三,提供咨询服务。临床如果有任何问题,可直接与科室联系,同时安排各组组长和业务骨干回答临床医生提出的问题。
 
第四,制定《标本采集手册》发放给临床,让临床医生了解检验开展的项目、检测要求报告时间、临床意义等,并定期进行评审其有效性。
 
《中国科学报》:检验医学的发展更离不开与临床之间的有效沟通。科室在与临床科室沟通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范列英:记得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说过:“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
 
我们深知有效的沟通能让检验的作用更大化。除了上个问题谈到的沟通形式,我们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双向会议,以保证沟通能在制度层面获得成效。
 
《中国科学报》:科室是如何制定和处理检验危急值的?
 
范列英:检验危急值的制定无论是对于检验人员、临床医学人员还是患者本身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患者,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出现状况。
 
十多年前,我们就建立起了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从最初的简单几项扩展至如今的15项,每一个项目的制定都是经过检验和临床共同审定,并每年定期进行评审。
 
当然,制定危急值制度重要,并不是说制定就意味着全部。事实上危急值的处理还是需要很多基础工作要做的。可以这么说,危急值相当于金字塔的塔尖,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结果。而在金字塔的塔基,有太多基础工作需要处理。首先就是检验质量。
 
如果检验质量不可靠,危急值就没有任何意义。而要确保检验质量则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而且还需要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此同时,一个危急值的出现,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核对病人的标本信息,确定标本状态正常,再对标本进行复查都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这极为考验检验人员的耐心和执行力。危急值一经检验科审核发送,除了检验科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病区护士,做好危急值登记的流程,同时相应病区的护士工作站和医生工作站的电脑会出现危急值提示框,提示临床及时处理。这些都是为了让临床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患者的具体信息,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科学报》:通常门急诊检验是考量医院检验科能力的指标之一,科室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列英:门急诊检验作为检验的窗口,直面患者,对于检验科而言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而言,门急诊检验人员就相当于企业的形象大使,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病患对于医院的印象。因而,衡量一家医院检验科是否有能力,首先要看门急诊检验。
 
我们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门诊检验工作部署:一软一硬,软硬兼施。
 
软措施主要就是业务培训。长期以来,医院因其特殊的地位导致员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让门急诊的检验人员拥有社会上竞争行业的服务态度事实上并非一件易事。鉴于此,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些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人员来给我们的检验人员进行服务态度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从根本上扭转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些培训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硬措施就是流程再造。科室于2011年引进了新的门急诊检验流程,取代了之前烦琐的标本前处理流程。通过将取号、采血、取报告一体化运作,简化了流程。并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全面实现了采血系统自动化、取检验报告自助化以及信息显示电子化。这些措施的实行,有效地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运行效率。
 
《中国科学报》:作为科室主任,你在科室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上有哪些举措?
 
范列英:站在科室角度,我要求检验人员要“德技双馨”。追求医德,成为了科室的一大主流文化。为此,科室建立了医德档案、健康档案、个人技术档案等一系列举措,在提升科员技术等级的同时,也能塑造良好的医德医风。
 
此外,我们在门急诊窗口长期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还不定期地组织牵手困难群众的献爱心活动等。
 
人才是科室的第一生产力,应该说,科室在人才的培养上是比较愿意花时间花精力的,并且,人才培养在我的工作顺序表中是排在比较前列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架构一个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体系。每月定期的科室人员专业内训是架构的底层,是技能提升金字塔的塔底。科室为员工提供了足够多的跨专业内训,让科员了解更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面向不同的科员,不定期地接受外部培训。
 
让每个人都成为别人的老师,也让每个人成为别人的学生,让培训与交流充溢在科室的每个角落。这样的安排不仅提升了每个人的业务素养,也助推了科室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和谐共进的人际氛围。
 
科室简介
 
上海东方医院医学检验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综合临床实验室,承担了东方医院全院的临床检验、同济大学教学及多所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带教任务。
 
科室为同济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点。检验科下设临检、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基因扩增检验五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全自动基因扩增仪、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等。科室推行了全面的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开展的项目多达500余项,涵盖了所有的常规临床检验项目。
 
范列英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现任上海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生化专业组组长、上海免疫理事会免疫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检验医学》等编委。长期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
 
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市科委基础研究及生物医药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中国科学报》 (2012-07-31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