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24 5:54:56
选择字号:
我们用先进仪器设备做了什么

 
图片来源:www.escience.gov.cn
 
我们在做学问的理念上,与传统科学强国和大师 (大腕、高手)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对资源的渴望与争取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静心地完成、产出一些高水平的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徐坚
 
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rbert Gleiter教授曾以提出“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而闻名于世(后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底,他来IMR访问讲学,曾经与我谈起,他在中国访问过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在谈及他们的工作之时,大都是介绍“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仪器设备”,而不是介绍他们用这些仪器设备做了些什么。“我对这些(指他们拥有什么)没有什么兴趣。”他还说,(先进的)仪器设备我们(德国)也有,我完全没有必要到这里来看;即使没有的东西也很容易买。我想知道的是,你们都做了些什么?(言外之意是,你们有些什么打人眼球的好东西,拿出来show给我看。)
 
另一位美国的著名教授曾经与我谈起,他访问过中国的某研究组,便说“This group has a lot of equipments”,也是在说,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设备。他似乎并没有对该研究组所完成的那些工作给予正面的肯定(事实上,在我看来,该研究组的工作在国内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对我们拥有众多仪器装备的羡慕。是否西方科学家对我们在“硬件”上的“崛起”,也像他们的政治家那样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平衡,我无从知晓。
 
在我看来,至少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我们在做学问的理念上,与传统科学强国和大师(大腕、高手)之间,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治学观念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误区,亟待转变。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对于科学研究这样的“以人为本”、“以智力为本”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辩证关系显然也是具有普适意义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各方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激增,我们的仪器装备水平正在大幅度地得到提升,并建立(或拟建立)起愈来愈多的“state-of-the art instruments”。这让许多老外都自叹弗如:“你们真有钱!”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在仪器设备资源上存在着惊人的浪费,包括设备闲置、设备性能不能发挥至极致和重复性“铺摊子”……这是我们决不应该熟视无睹和掉以轻心的。对资源的渴望与争取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静心地完成、产出一些高水平的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鉴于我本人所看到的情况,造成设备资源浪费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学科发展战略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并没有想清楚我们的长远目标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做些什么,便盲目上马。等设备到位后的短短几年,便发现没有什么可做的了,至少是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值得做了。频繁的考评,浮躁的心态,片面地追求短期效应,使得对于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被严重忽视,乃至忘却。
 
(二)盲目攀比,追求设备性能上的高指标。曾经在某单位参观时,他们介绍到,我们的XX设备目前全世界达到这样指标的只有3台,另外两台在美、日(真够先进的了),但却不曾看出他们有过什么给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显然,在观念上,他们所追求与欣赏的,只不过是“拥有”而已。
 
(三)对于高端仪器设备,缺乏真正有资质的专业人才来使用维护。仪器设备再好,没有明白人来使用,也只能是废铁一堆。某单位的电子显微镜,使用设备的人员连比较简单的选取电子衍射都调不出来。由于片面地用论文数量来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被忽视,待遇低,工作不安心、不投入。长期下去,便不再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涌现。我们所看到的常常是,宁愿设备闲置浪费,也不愿意在引进、培养、稳定专业技术人员身上花钱。“以人为本”说来容易,落到实处难。
 
(四)“买得起马,配不起鞍”。许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用极其昂贵。这使得有些设备虽然你可以拥有,但却“伺候”不起(如大量耗电、耗材),如同娶回家的一位“花瓶”。由于在购置前缺乏详细周密的考证,买来之后,便只能“初一、十五”地每年开个两三次,设备无法进入佳境,当然也就别指望能够做些什么了。
 
(五)对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无人过问、追究责任(可能是那太得罪人啦)。既然有人给钱,为何不买?即便是派不上什么用场,反正也无人追究,为何不买?有些人数百万美元的设备买来后无所事事,丝毫不感到压力,而且变本加厉,还要再去要钱买这买那。如此大手大脚,实在是太“潇洒”了。
 
我们实验室的老主任王景唐先生(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经给本人讲过一个故事。这大约是在20多年前,当时实验室有了一笔钱,正在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各个研究组都在争,大概他觉得很难摆平。他说,这个故事是郭可信先生(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讲给他的。
 
一次,郭先生去德国访问讲学,不慎将脚崴伤,行走不便,便到医院去看医生。德国医生在郭先生的脚和踝上反复按捏、检查了几次后,对郭先生说,请你忍受一下。随后,用一只小橡胶锤在病人脚踝的某个位置上猛击一下。郭先生痛得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医生说,没事了,你可以下地走一走。郭先生随即站起,在地上走了几步,真的觉得没事了。
 
王景唐先生说,这就是高水平,诊断正确,处理简洁。如果是换了平医、庸医,肯定是先要把X光照相、CT扫描等先进手段都用上,检查一遍,才能确诊;也还不一定就能够确诊。
 
老先生给我讲这段故事是想说,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赖于最先进的手段,也不要过分地去迷信先进的手段(那时我们还很穷),关键还是在于“idea”。这段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深深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烹饪大赛提供给选手们的主料、炊具、灶具都是一样的,在给定的题目下,做出什么样的菜,最终还是要看选手们的创意与手法如何。当然,做学问也是如此。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中国科学报》 (2012-07-24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