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2 9:20:51
选择字号:
美国生物遗传学家H. J. Muller那点事儿
 
■曹磊
 
最近选的一门课做presentation(专题介绍),每人讲一个历史名人,我分配到的是H. J. Muller,读了一些关于他的东西,在此简介。
 
他祖上是德国的,爷爷那辈儿移民到了美国,家传做金银器,好像做得还不错。可是到了他,就惨了,10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不过他还是正常完成了学业。
 
他是个倔强而又有科学精神的人,还挺有创造性,高中的时候还发明了一种速记法。后来大学的时候选了个cytogenetics(细胞遗传学),他就迷上遗传学了,所以大学毕业他就到了摩尔根的实验室。如果大家还记得高中生物课本的话,应该知道有摩尔根这么个人,全名叫托马斯·摩尔根,补充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发现了基因连锁。据Muller本人后来回忆,他读PhD的时候很牛,idea一打一打的,虽然他当时是part time(业余)的。他最先提出了gene marker(基因标记)的概念,发现了translocation(移位)。可是他发现paper都让老板和另一个研究生Bridges发了,自个连个挂名的份都没有,他就郁闷了,结果PhD期间一篇文章都没有发。
 
他真的被伤害了,一生都对摩根还有Bridges抱有敌意。在Austin工作时,他做出了最重要的发现,X射线可以造成突变。以前他们都养着小果蝇,慢慢等,等小果蝇自发的突变,研究好几十年可能也没积攒多少突变。可以说他发现X射线的奇特功能直接推动了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当时很多有名的理论都是建立在X射线诱导突变的基础上,比如“一个基因一个酶”理论。
 
一开始他在Austin过得挺爽,感觉天气也还不错,又可以做科研,对他来说就够了。他一辈子过着非人而又自虐的生活,每天12小时的工作那是最低要求,根本没有weekend(周末),全年都是weekday(工作日)。就是这个人太小气,他的idea,谁都别想抢,谁抢跟谁急。就因为这个,他越来越看自己合作伙伴不顺眼。Patterson和Painter是他的两个合作伙伴,他当时想,这俩人其实都是靠他的idea混,“搞得学术界觉得他们俩挺牛似的,其实都是我的idea!!”他当时还挺不认同Patterson的种种政治观点、种族观点啥的,对美国社会也深感失望(有点类似国内某些愤青)。也赶巧了,他老婆跟他闹矛盾,然后就离婚了。
 
很显然,他真的伤心欲绝了,他决定离开了。而且他还是个做事很坚决的人,他资助了左翼学生组织搞游行,断了自己回来的后路。1932年,他一个人跑到了柏林。
 
具体他作何理论我也不得而知,可能因为是德国后裔,他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国就是遗传学的未来,投奔德国必然是个明智的选择。在柏林他碰到了另外几个搞生物研究的、特别有激情的人。他也很受鼓舞,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很不幸,那一年,希特勒骗取了民众的选票,上台了。Muller很快意识到希特勒的德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一直对共产主义特别向往,觉得苏联必然是人类的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公平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的苏联才能实现。毫无疑问,遗传学必然能火。
 
于是他接了一个来自俄国的offer,去莫斯科领导一个遗传学小组。这个小组很好,很成功,硕果累累,他本人也很满意。可是好景不长,他慢慢发现,自己身边的同事、学生一个一个地失踪了。斯大林搞肃反运动,那些搞遗传学的都受到了牵连。他觉得这太不安全了,赶紧开溜为妙,于是找了个借口去了西班牙做志愿者。西班牙内战,他跑去一个血站工作,其实也就是个借口。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去了英国伯明翰,开始了新的项目,特兴奋,特满足,天天跟一些世界级的科学家共事让他很激动。可是又一次,他走到哪里哪里遭殃,英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眼看着前线节节败退,他意识到欧洲不是久留之地,于是想到了回国。
 
想象那个场景就觉得有趣,他抱着他的果蝇——用香蕉来喂的果蝇,带着认识不久的德国难民小老婆,在一个小旅店,焦急地等待着可以带他回国的船。很幸运,他回国了,去了Amherst college(阿默斯特学院)做老板,其实是讲师。天天讲课,任务挺重,住房面积又小,对他来说最要命的是,没有自己的研究生,没有实验器材。他很郁闷,二战结束后,人家还不跟他续约了。
 
在数位看不下去的朋友帮助下,他终于在54岁的时候,在University of Indiana(印第安纳大学)找到了职位,很惬意很安全的终身职位,有自己的研究生,有很好的实验器材。
 
第二年,他就拿到了诺贝尔奖,可能是美国人丢在亚洲的那两颗原子弹让人们意识到了辐射的危害。他属于全世界最早意识到的那个人(几十年前就发现了),所以他拿奖了。
 
看他这个折腾劲儿的,感觉我们年轻的时候瞎折腾折腾,挺好的。
 
(http://blog.sciencenet.cn/u/coollester)
 
[8]CLOSRED
 
你的博文看起来都跟侃大山似的,我喜欢。不像有的人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其实没多少意思。
 
[7]wangqinghao
 
Muller还有一项重要发现:剂量补偿。
 
[1]杜敏彪
 
生物遗传学家H. J. Muller的个人历史流淌着时代的烙印,令人瞩目。
 
《中国科学报》 (2012-06-22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