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2 8:1:50
选择字号: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跨越发展向未来



 
■李腾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社会需求,由科技部批准建立的涉及学科前沿和多科交叉的生命分析化学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生命分析化学的基础研究并以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为引擎,围绕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中的一系列分析测试关键科学问题,致力发展生命分析化学的测试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实现跨越式发展
 
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建立于1952年,在高鸿院士等前辈的领导下于1981年首批建立博士点,1988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引领我国该学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老教师的退休与离去、人才引进迟缓以及建设经费短缺等问题,学科发展面临困境。但学科成员面对困难不畏惧,在陈洪渊院士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团结一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任务的承担能力、科研成果的积累等方面快速发展,分析化学学科连续两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得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创新研究群体”。实验室在南京大学“985”计划的支持下,于2008年教育部化学化工类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嗣后又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起参加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10年11月由教育部推荐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5月被科技部授予“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铭牌,批准建设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任命鞠熀先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洪渊院士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7人,包括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7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在内的24名教授、20名副教授。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合理,包括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临床检验、细胞生物学、感染与免疫等学科背景,主要围绕生命分析化学中的界面行为与信号提取、分子识别与相互作用、痕量生物分子检测与示踪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等四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
 
成绩斐然
 
实验室始终以队伍建设为龙头、内涵建设为核心、平台建设为支撑,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经过7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多个方面的好成绩:
 
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已拥有总价值为5400万元的各类现代化仪器设备,除了一些常规分析仪器外,实验室还拥有一批用于生命分析研究的专用仪器,包括:低温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多套电化学分析系统,KEITHLEY 电学测试系统,原子力显微镜,电化学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毛细管电泳仪,二维凝胶电泳系统,GC-MS和高效液相—质谱/质谱仪,高分辨生物质谱,MALDI-MS,流式细胞分选仪,生物芯片分析系统,双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倒置显微镜,PCR扩增与基因分析系统等。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陈洪渊院士为学术指导,以分析化学为基础,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医药等相互交叉与渗透、业务素质好、锐意创新、学术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创新活力和团结协作的以中青年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该群体于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并于2008年和2011年通过第一、二期结题答辩,获得第二、三期的连续资助。
 
实验室围绕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中测试新方法与高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近7年来获得1项“973”项目、7项“973”课题和4项子课题,承担包括“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面上项目、国际组织课题等在内的一批科研项目共计207项,总经费2.36亿元。
 
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2005~2011年发表SCI论文872篇,其中IF>5.0刊物239篇,IF>3.0刊物584篇,这些论文已被SCI刊物他引12528次(11篇论文他引超过100次,h-index为5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6件、国际专利1件(获授权65件),起草国家标准1部 (公布实施);出版专著5部(2部英文),英文专著专章17章、中文专章8章,教材3部,主编丛书2部。取得5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4项,2008年与200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3项。
 
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开展。实验室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访问,如Aaron Ciechanover教授(198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Christian Amatore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前总统科学顾问), Janusz Pawliszyn教授(国际著名学者、固相微萃取创始人), Hasuck Kim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副校长)等。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2005~2011年实验室固定人员分别在韩国首尔大学、法国Nantes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工大、加拿大Albert大学等科研机构作学术报告26场次,有163人次参加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巴西、新加坡、印度等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双边学术会议;实验室组织承办了10次国际学术会议和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提升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管理信息化提升效率。实验室不断完善一系列运行及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信息网络,实现了将大型仪器、小型仪器、文件资料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大促进了实验室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实验室通过提供网上预约实验、预约大型仪器、预约实验室等,给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面向未来
 
实验室通过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等交叉与渗透,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提出生命分析测试新原理,建立生命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研制新型检测仪器或装置,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生命分析化学原始性创新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政学研产相结合的基地;争取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促进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实现多种分离技术和多种检测手段的集成化,研制相关检测仪器,解决与生命、材料和临床诊治等领域关系密切的某些重大分析测试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监测、药物筛选、临床检验、公安、国防等诸多领域,使实验室成为政学研产结合的重要场所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为我国科技发展与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2-06-12 B1 生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