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2 6:3:6
选择字号:
瞄准生物医药国际标准 打造质量控制技术平台
——专访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王军志

 
■周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健康保障体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药品安全的重要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生物医药在重大传染病防控、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着力抢占的制高点。生物医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乃至评价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生物医药蓬勃发展的态势无疑是促进医药行业进步不容忽视的动力之一。吸纳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创建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确保公众健康用药的可及性与安全有效,同时促进我国生物医药工业的良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和挑战。王军志作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的首席专家,带领他的技术团队,本着科学、独立、公正、权威的质量方针,努力提升我国疫苗、生物治疗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的质量评价水平,在公众健康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建立大流行流感疫苗质量评价关键技术体系
 
疫苗是防控大流行流感的最有效手段,面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WHO尚不能提供疫苗抗原关键成分血凝素定量参比品、无法开展疫苗评价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国家科技攻关专项负责人,王军志及其团队于国际上率先攻克甲流疫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难关:首创流感疫苗中血凝素含量测定方法,研制替代参比品,对疫苗进行统一定量赋值,解决了疫苗血凝素定量的难题,保证了该疫苗在国际上最早进入临床试验;建立标准化的流感疫苗临床试验血清学评价方法,使检测准确性、重复性等指标与国际先进实验室一致,为在全球首次证明接种甲型H1N1裂解疫苗一剂即能够产生有效保护提供了关键检验依据;引入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评价反向遗传学技术制备毒种的遗传稳定性,解决了没有国际参比品的情况下疫苗生产用毒种的评价难题;首先建立了针对不同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通用抗体和相应的定量检测技术,提高了应对流感病毒变异株大流行时疫苗研发和质量控制的技术能力,为我国甲流疫苗全球率先上市提供了保证。
 
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中国是世界第一个成功应用新评价技术保证疫苗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的国家,近1亿人接种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证明该技术体系是科学可靠的,为遏制疫情蔓延和保障60周年国庆作出了突出贡献。该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特别前来参观中检院实验室,并为他们在甲流防控中所作的巨大贡献题词:“感谢中检所专家在H1N1防控上所做的贡献,在你们的努力下,中国是做成全球第一支H1N1疫苗的国家,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科学界的成就、世界人民的福音。”该项研究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2010年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力促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创新发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因其分子结构复杂、理化特性及生物学活性多样,相关质量研究、生物活性检定方法、标准物质等一直被国际业界公认为技术难题。尤其是我国早年科技发展缓慢,在生物技术医药的研究和质量控制上相比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王军志作为国家专项课题负责人,面对生物技术药物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创新发展与质量提高。
 
生物活性测定是生物技术药物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王军志带领团队通过近百种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活性测定方法研究,形成了解决各类新产品生物活性标准化的综合能力,部分方法属国际上首次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检定,如将内皮细胞迁移法用于重组Endostatin的活性检定;采用IX因子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检定基因治疗药AAV2/FIX的生物学活性等。研究建立的新型干扰素活性的测定方法是基于构建含有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和报告基因的转基因细胞来测定干扰素的活性。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病毒抑制法相比,具有不使用病毒,保护环境安全、实验周期仅为病毒抑制法的三分之一、操作简单环保等优势。他们率先发表了SCI论文,同时按照国家药典的要求完成了方法学验证工作,拟将其列入2015版《中国药典》,中国有望成为第一个将报告基因法测定方法列入药典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在开展该方面研究,2011年美国药典年会上王军志首次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该方法已纳入WHO向全球推广的新检验技术计划。
 
标准物质是确保药物质量的统一标尺,在无国际标准品溯源的情况下,王军志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19种生物学活性、理化测定国家标准品,其中重组bFGF生物学测定标准品、G-CSF同质蛋白含量测定标准品等7种国家标准品为我国率先研究成功。针对定量用标准物质的组成差异,并形成创新标准物质研究技术路线,王军志等人研制了量值传递背景清晰的重组蛋白药物含量测定标准品,在蛋白定量方面真正实现WHO指南要求的“head to head comparison”, 为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质量分析和比对研究奠定了含量测定的溯源基础,并率先发表在国际生物制品标准领域的权威杂志上。该方法已率先作为国家标准纳入2010《中国药典》。在今年5月28日在厦门WHO召开的第二届生物仿制药指南研讨会上报告的这一研究结果,为如何在生物仿制药生物活性比较的同时进行理化特性的比较提出了新路径。
 
通过一系列分析与整合,中检院在国内外首创了5类生物技术药物质控标准,使重组细胞因子、酶、激素、抗体、基因治疗类等产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这些质控标准保证了32个一类新药的质量评价,并支持了重组bFGF、Endostatin等7个产品在国际领先上市。
 
目前,中检院建立的34种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和18项检测方法已作为国家标准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在此体系支持下有30余种新药成功上市,有120余种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和审评程序。这保证了我国创新生物技术药物质量,加快了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也为我国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该成果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攻克生物技术药物安全评价难关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当今新药注册国际互认的前提。1999年以来,作为技术负责人,王军志带领团队整合毒理、药理、病理、免疫等多学科技术,在国内率先创建了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该平台先后通过国家GLP认证、日本JICA认证、AAALAC国际认证和美国CAP认证,将我国在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针对疫苗、基因治疗、单抗和蛋白多肽等创新药物,建立了免疫毒性、生物分布、组织交叉反应、药代/毒代等评价技术体系,完成了63项创新生物药物的安全评价,包括SARS疫苗、HIV DNA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重大疾病相关疫苗和蛋白多肽类药物等基因治疗产品。该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标准化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WHO生物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明显增强。王军志作为中方专家先后21次受邀参加WHO、美国药典会等生物制品国际标准制定的专家会。王军志应用WHO生物制品批签发模式和理念,组织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生物制品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中检院承担的批签发和实验室检定准入两个板块共计60个指标在2010年WHO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中均获得满分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将我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整体技术能力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为国产疫苗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
 
回顾既往,王军志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握国际生物药物质量标准研究前沿动态,开展前瞻性研究,在我国创建了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药物、疫苗质量控制以及安全评价关键技术体系,为确保我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药物质量、安全有效和促进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未来,王军志正率领团队进行两项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是为了国家手足口病防控急需的EV71疫苗早日上市,积极研究建立疫苗评价的关键技术平台。由于全球尚没有成功的疫苗先例,所以他们将要克服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目前该平台已经支持在国际上首个EV71灭活疫苗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二是在通过WHO评估的基础上,申报加入WHO国际生物制品合作研究中心,争取这个在只有美、英等5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生物制品合作研究中心中有来自中国的声音,这是一个国家生物制品标准控制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生物医药走向国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学术名片:
 
王军志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生物制品检定首席专家。1995年回国以来,主持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和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GLP)平台,整体提高了我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水平及安全保障能力;攻克了大流行流感疫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难关,使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率先在全球上市。主持国家“863”、重大新药专项等18项。发表研究论文150篇,SCI收录31篇;专利授权5项;主编专著2部。培养博士、硕士25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任第十届药典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药典会生物制品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十一五”、“十二五”总体专家组成员,“三重”项目生物技术药物责任专家。
 
《中国科学报》 (2012-06-12 A8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