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张巧玲 陆琦 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2 6:3:6
选择字号:
培养创新人才 构建创新主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报告精神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李晨 张巧玲 陆琦 冯丽妃
 
“今天胡总书记讲得最多的词就是‘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最后获得创新的结果。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6月11日,在中国工程院学习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樊代明院士说这番话时,在场的院士们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总书记为何特别强调创新?干勇院士认为,首先,从国家未来发展看,无论可持续发展还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主要还是靠创新。例如,在医学领域,当前我国97%的药都是仿制药,CT、磁共振等医疗仪器90%以上购于国外。从事医学研究的樊代明认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跟不上民生需求。
 
其次,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徐惠彬院士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他说,我国目前最先进的飞机都在使用美国的发动机,而美国通用公司也不会把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不能走仿制的老路,必须自主创新。”徐惠彬说。
 
6年前,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听完今天的讲话,钱旭红院士认为总书记又把自主创新的概念提高了一大步,“把‘引领’提到最高位置”,也就是具有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使得国家在世界上取得引领地位。
 
潘云鹤院士认为,过去我国在高技术方面基本沿着国外的发展轨迹。现在提出“战略高技术”这个概念,说明我国工程科技已发展到转型阶段,只有发展战略高技术,才能在创新中走出新的道路。
 
如何实现这种引领性的创新?石碧院士认为关键还是人的问题。“我国企业缺乏高层次的人才,而国外高级人才却都聚集在公司里面。”而这是中国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的主要原因。
 
“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超越老师的思想,敢于开辟新的领域。”潘云鹤认为这是未来工程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标准。钱旭红也强调,当前的人才培养要鼓励批判性思维。
 
张锡祥院士认为,要真正建立一个自主创新型国家,培养上述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改革教育制度。
 
“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源头还是在高校。”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感到,人才培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更加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他提出,要将推动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要坚持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来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注意学科交叉,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需要改革,科学家、院士应该承担相应的工作。张改平院士认为,院士、科研工作者主要精力在作研究和创新,而不是一直在吸取别人的知识。“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上。”
 
这些技术和知识构成了工程科学技术思想库的主体。四年前,胡锦涛向两院院士提出积极发挥决策咨询的重要作用,从那以后工程院咨询工作迅猛发展。
 
孙龙德院士、郎景和院士都表示要为国家发展作好战略咨询,徐惠彬、周绪红认为院士们要成为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库的建设者。
 
2010年,侯立安当选院士后,参加过若干次咨询工作。他体会到咨询工作要能够充分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紧密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开展好工程科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战略性前沿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紧贴未来发展攻略,推动行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工程院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是还可以利用协同创新联合更多的方面解决问题?”许庆瑞院士提出可以联合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它们几十年建设思想库的丰富经验。
 
《中国科学报》 (2012-06-12 A2 院士大会特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