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12 6:3:6
选择字号:
育人须具“天下”胸怀
 
■张明伟
 
两院院士大会正在举行,对很多参会院士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是他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人才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求贤若渴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再一次强调“要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中国科技事业正在迎头赶超,但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依然差距很大。比如,各级各地实行的种种高层次人才计划中,入选者多为海外归国人员,真正本土培养的少而又少。尖子型本科生、硕士生,只要有可能,大多会选择海外留学;因为仰慕中国人才培养质量而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作为中国最精英的一群导师,两院院士在人才培养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心血,取得了很大成效,留下了很多佳话。就整体质量而言,两院院士们培养的学生在国内毫无疑问位居一流,但我们的视野更应从国内扩大到全球,放眼天下,争取培养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很多导师要忙于科研或者其他重要工作,但只要带学生,就不能不将人才培养当成一等一的大事。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曾说,“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种态度也许值得所有导师参考。一方面要有对学生的慈爱,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院士是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底下也容易让人得过且过。这就需要院士“逼”着学生去外面闯一闯,而不是贪图一点点的安逸。
 
不仅要将单个的学生培养到国际一流,还应让自己的团队冲击世界前沿。世界上的一流团队或者一流实验室屡见不鲜,比如卡文迪许实验室,比如贝尔实验室,很多院士都是实验室或者团队的负责人,更有基础冲击世界一流。由于历史积累不足、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也许国内短时间内难以出现类似实验室,但只要胸怀目标,不断冲击,目标终会越来越近。
 
以天下后生为学生,实乃人生一大乐事。作为一个领域或者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院士们在培养人才时,除了自己的学生和团队,还应有兼济天下的胸怀,破除门户之见,团结其他科学家,积极发现人才、举荐人才,提携后进,甘做人梯。
 
更重要的是,两院院士在科技政策制定方面较一般科学工作者更有话语权,更应该收集、比较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国建设更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当院士们培养出了国际一流的学生,当院士们领导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当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在院士们的建议和带动之下生机勃发,我们的科技事业走到世界前列还仅仅是一种梦想吗?
 
《中国科学报》 (2012-06-1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