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地级市以上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超过100家。而现实的情况是,生物医药类的真正可以和国外大型医药公司能相提而论的企业并不多。
生物产业的发展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而约束这一链条上的问题必须一个个突破解决。
当前,我国新药审批多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以我国的国家药审人员的配备为例。近两年的信息显示,我国药审人员的正式编制仅120多人,而美国药审人员数量达到2000多人,欧盟和日本也分别有至少500多人的药审队伍。
有熟悉药审流程的专家对笔者表示,由于人员的欠缺,在新药审批的过程中会临时请专家来帮助审批。实际上,谁也不会把临时抓丁的业务当成主业。
且不说当前国家药审人员应该接受的系统培训以及具备的专业化背景知识和从业经验,单是从数量上看,现有的药审人员也是和人口大国对药品的诉求以及我国当前生物医药行业创新的活跃程度不相匹配的。
新药审批对整体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培育生物产业链既然是国家“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那问题的解决,能否从最基本的药审人员队伍配备开始?
《中国科学报》 (2012-05-15 B1 生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