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5 5:41:46
选择字号:
电视科普困局待破题
 
■本报记者 潘希
 
诡异的灵异事件、匪夷所思的乡村怪谈……在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大战中,科教类频道或科普栏目往往定位不清,生存艰难。
 
“有些节目被人指责故弄玄虚、猎奇、低俗,引人诟病。”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普影视资源共享平台展示推介会上,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副社长陈峰直言不讳,认为电视科普面临日益空壳化、边缘化的困境。
 
来自中国科协的调查表明,有87.5%的公民主要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目前电视仍是公民最主要的科技信息源。专家认为,切实利用电视媒介展开有效的科普活动,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当务之急。
 
然而,矛盾却显现在了电视荧屏的前后两端:一面是难以让人叫好的科普节目,另一面是需求旺盛的观众市场。
 
“有需求无供给。”陈峰用此来形容国内电视科普面临的尴尬局面。“以往我国的科教影视节目低水平重复生产,缺乏魅力,节目仅满足于一次性播出,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对此,浙江省余姚市电视台副台长何建军深有体会。这几年,总有人跟何建军说,平时看电视,感觉余姚台节目制作水平不高,除了本地新闻节目外,基本很少看。
 
可是,基层传播机构往往缺乏雄厚的资金和实力,面对公众需求和科普重任难免力不从心。“本来想引进一些国外的科教类节目,但是价格很高,所以就放弃了,我们也没有资源和实力自己制作,只好拿播电视剧来吸引观众。”何建军说,余姚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观众已远远不满足于普通的电视节目,他们希望能从中收获对自己有益的内容。
 
目前的状况是,国外的高质量科普节目价格高,一般规模不大的电视台很难长期购买播出;而国内具备实力的科普节目制作单位不多,节目的交易和流通渠道也不畅通。
 
陈峰认为,电视媒介存在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使得电视科普发展艰难,国内缺乏全国性的科普节目交流交易平台,各播出与制作机构生产的科普影视节目仅满足于本台播出,无法得到广泛交流和充分利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科教影视协会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提出要搭建科普公共传播的新平台,建立科普影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从去年9月开始调研到如今正式启动,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目前,平台已集纳国内优质科普影视资源4000小时以上,年更新资源800小时,内容涉及科学、历史、文化、生活、健康、教育等。”陈峰介绍,平台将实现低价或免费向广大基层传播机构提供优质科普影视资源,直接向基层群众输送科普知识。
 
在这个平台框架下,一个县级电视台如果购买50期以上的节目,每分钟算下来只需要10元。也就是说,购买50期20分钟周播栏目,总价为1万元。
 
“这个价格很便宜,普遍可以接受也能买得起。”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助理陈宏认为,这不但帮助科普影视制作机构盘活库存资源,而且还解决了地方电视台科普资源短缺的问题。
 
具体到下一步计划,陈峰打算组织国内最重要的5家科普影视制作单位所制作的2000小时优秀科普影视节目,并完成以上科普影视节目的分类、改编与包装,同时组建国内50家以上地方电视台参与并播出节目的传播联盟。
 
“短期内尽快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有赖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国家级的科普影视资源,十分有意义。”陈宏表示,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科技问题可以得到迅速回应,期待这个新平台能够破解我国电视科普面临的难题。
 
《中国科学报》 (2012-05-1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