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26 5:36:39
选择字号:
江豚须“就地保护”
 
■本报见习记者 成舸
 
针对目前长江江豚死因的诸多猜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异常气候频繁,给江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如不加以防范,极端气候事件将最终导致江豚灭绝。
 
《中国科学报》:江豚、白鳍豚、中华鲟等濒危长江水生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濒危过程、保护措施有何异同?
 
王丁:江豚、白鳍豚和中华鲟都生活在长江中,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它们的种群极度濒危。中华鲟在江、海间洄游生活,在长江上游产卵场生殖,进入海洋肥育,待到性成熟后又游回长江产卵场进行繁殖,但成熟周期更长,洄游距离更远。长江中上游的水利工程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场,特别是葛洲坝修建以后,中华鲟无法通过葛洲坝游到上游的产卵场,三峡大坝运行后,下泄水温较低,导致葛洲坝下产卵场中华鲟繁殖期延后,繁殖次数减少,这都导致中华鲟种群的濒危。
 
江豚和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比较类似,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其主要通江湖泊中,以鱼虾为食。水利工程建设、水环境污染、酷渔滥捕、挖砂和航运以及鱼类资源衰退导致了白鳍豚和江豚的种群衰退。上世纪80年代早期,估计当时白鳍豚的种群数量约为400头,到21世纪初已经很难再看到白鳍豚,2006年的长江豚类科考没有发现白鳍豚,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而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也仅有1800余头,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今年2月观测计算,洞庭湖区的江豚数量仅约85头,种群状况令人担忧。
 
《中国科学报》:电捕鱼、资源枯竭、挖砂、航运、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江豚的影响如何?
 
王丁:以上列举的每一项对长江江豚的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鱼类资源衰退是导致长江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但影响鱼类资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条都会造成鱼类资源衰退和江豚死亡。这些威胁因素并不是单独作用,它们对江豚的危害是累加的。近5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些因素呈现了加剧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异常气候频繁,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连续几年的干旱气候,给江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如不加以防范,极端气候事件可能最终导致江豚灭绝。
 
《中国科学报》:此次事件发生后,有建议认为应该把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否有此必要?
 
王丁:完全有必要。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现在仅有1000余头,而且种群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已经在灭绝的边缘,最快未来15年内可能就会在野外灭绝,极度濒危。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是1989年制定的,江豚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鉴于长江江豚的濒危状况,科学家和环保人士多次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保护等级的改变需要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评定,并最终报请国务院审批,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周期。据悉,长江江豚今年即将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国科学报》:你是否赞成“迁地保护”的建议?
 
王丁:从保护生物学角度来讲,原地保护始终是物种保护的最优选择。从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地区,仍需坚持“原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只是辅助手段。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区域,周边人类活动强度大,长江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而且,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是我国最主要的航运通道,航运非常繁忙。长江干流和两大湖泊的保护区内的很多人类活动无法根本禁止,保护区保护江豚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了7个保护区,但是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仍然急剧下降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目前在湖北天鹅洲做的迁地保护工作也仍然是在自然条件下的保护,因为天鹅洲故道原来就是长江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提出,对于洞庭湖区长江江豚的保护,要遵循“禁砂、禁渔、拆围、限速”八字原则,同时必须对城陵矶地区进一步严格船舶管理措施,为江豚留出江——湖洄游通道,通过以就地保护为主,带动整个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
 
《中国科学报》 (2012-04-26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