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羽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24 6:15:0
选择字号:
注射治疗未必那么神奇
 
“从临床试验到研发生产,再到配送环节直至患者服用,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药品安全链条的断裂。”近日,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孙忠实教授在世界健康基金会举办的“安全用药项目”会议上如是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全球范围内有50%以上的药物使用都涉及到处方、配发或销售不当,而且有半数患者不能正确服用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药物因安全问题召回事件,以及因药物安全问题导致的重大事件,如2008年美国Baxter肝素钠注射剂召回事件,2009年双黄连注射液导致2人死亡事件等。其中我国发生的药源性事件,大多属不良事件,而非药物不良反应。
 
“特别不安全的注射应该引起重视,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孙忠实解释造成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不仅医务人员会超出合理医疗规范使用注射制剂,很多患者也认为注射治疗比服用口服药的效果更好更快,而这种想法也促使医生过多地开出注射治疗处方。否则选用其他治疗方法,患者可能并不“买账”。
 
实际上,注射治疗并没有那么神奇,并且不良反应的几率远远高于口服药。最新的研究显示,每年全球因不安全的注射造成的过早死亡,估计为130万例,直接损失的医疗费用高达5.35亿美元。
 
“当然,任何药都有两面性,有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有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益于公众健康,要看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当利大于弊时就应该保留,弊大于利时就一定要撤市。”孙忠实说。
 
既然药品安全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那么该如何避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呢?
 
“对待药物不良事件要彻底改变观念,做到预防为主。”孙忠实认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控,减少不合理用药,应该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必须加强药物警戒,以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作用或其他与药物相关的问题。第二,要加强药物上市后的再评价。上市新药一般在第3年进行第一次评价,第7年进行第二次评价,总结其利弊比和性价比。第三,要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大力减少同用药品。第四,要高度重视临床药师的作用。
 
“要想真正解决药品安全问题,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既包括监管部门也包括企业,同时也要发挥医生、患者以及媒体的积极性,缺少哪一环节都不行。”孙忠实最后表示。(李羽壮)
 
《中国科学报》 (2012-04-24 B4 健康)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