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20 6:5:24
选择字号:
为什么没有固定编制的实验员
 
■赵明
 
最近我们实验室要招两个人做科研助理,老师问我认不认识合适的人可以介绍过来。我当时认为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员应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来的吧。然后,我去学校的网站看了一下招聘的条件和薪酬待遇。
 
只有大的课题组才有招聘科研助理的资格,也就是你的工作环境一般都是“863”、“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课题组。
 
招聘对象必须是具有全日制本科以及以上学历。工作岗位分为:项目研究岗位、实验(工程)技术岗位、基地管理岗位、科研辅助岗位四种。
 
工作环境还不错,再往下看就不懂了:
 
1.服务期限不超过3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不再续聘。
 
2.科研助理的社会保险参保方式按武汉市规定执行。户口、档案根据其意愿,可放在学校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或生源地人才交流中心。
 
3.住房条件,跟研究生、博士一样住寝室。
 
至此,我终于看懂了,原来这个工作是没有固定职位编制的,其实就是个流动岗。关键是福利待遇加起来比到社会上找工作相差甚远。
 
然后,我跟老师说,这样很难有人来的呀!除非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一边复习一边准备考研或者研究生、博士毕业没有找到工作暂时在这里做一段时间,工作找到了就离开。谁也不可能长期这样做下去的,工资很少,基本上没有福利。而且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也要开始成家立业了,谁还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寝室里面呀?最大的问题是,他在这里工作完全没有期待——如果是在这里读书至少你还有个硕士、博士文凭的期待——完全不可能有谁能安心呆得住嘛……
 
后来跟导师聊到这个问题,他说国内实验室一般的实验员都是没有固定职位的,有也非常少。
 
我很是不解,我们在实验室做工作就是靠技术吃饭的,专门搞技术的还能没饭碗?实验室发展和建立一个平台非常困难,一旦建立起来,让其工作稳定,就肯定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维护的呀。
 
现在一般实验室平台的维护都是靠上一届研究生教下一届研究生,一届一届往下传。每个学生做自己的课题,需要用到哪项技术了,就重新开始学习。
 
好像挺合理,节省了资源,而且每个学生还能学到更多的技术。但是仔细想想却并非如此,而且在实际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实验平台不稳定。做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绝对是有天赋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地从头把一个东西很快地学得很好。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差,使得这个平台出来的结果的好坏完全依靠所招学生的好坏。所以一直就摇摇摆摆、时好时坏。而且在这种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模式下,只要出现一个不好的,后面的肯定就只会越来越差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课题组都在自我怀疑与摸索中一直这样持续着——裹足不前,迈不开大步子。
 
效率低下。研究生、博士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有东西都得从头学起,很多时间就都花在技术的学习上了,很难在某一领域作出前沿性的探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最多是个合格的技术员而不是称职的科研人才。
 
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员肯定是非常必要的。仪器有时候也是认人的,用熟悉了就能很好地懂得它,很细微的控制你也能够精确地体会到。
 
实验室的各个平台有了非常专业的人来维护,就能大大提高平台的稳定性和工作的效率。做科研,稳中求进最重要,不断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累积量变形成质变,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即使你读研期间对技术很感兴趣,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学起来也比较快,能很快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结果。
 
其实,我也注意到国外实验室的一般比较完整的组成包括,领衔科学家(group leader),科研人员(scientist),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技术助理(technical assistant),实验室管理人员(lab manager)和秘书(secretary)。而且很多实验室scientist 和 technical assistant 人数还差不多。
 
而我们国内大多实验室的人员组成中好像其他职位都可以是固定的,唯独没有固定编制的technical assistant,技术助理这个职位就由学生兼职充当了。
 
这样的人员组成很不合理。可以想象一下:研究生、博士读书期间也就三五年,各项技术都要从头学起。研究本来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实验室连稳定的技术平台都提供不了,完全飘忽不定的几年,没有基础谁敢大步往前、挑战困难啊?都知难而退了,只希望早点毕业。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有人说,中国几十年来全国搞生命科学的每年的成果全部加起来也顶不上美国西南医学研究中心或者哈佛大学等几个研究所和学校一年的成果。
 
我问导师,为什么不给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员固定职位,让他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一辈子呢?(我这里用的是“奉献”,肯定是奉献了,甚至可以说是牺牲,因为他为了让大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放弃了自己本可能更好的前途,停留在了这个技术活上,帮助大家。)
 
导师说,这是国家政策,机构设置就是这样的,他也想像国外一样招几个专业的技术人员,让课题组有个稳定的实验平台,稳步前进。但是,这是他个人改变不了的。
 
国家真想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得从高等教育做起。高校、研究所和公司的实验室才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应该推动改革,给各个实验室、研究所设置一个探究真理的合理架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把真正负责任地培养学生成为更有价值的人才当成教育的主要目标,使每个研究生、博士安安心心做好他们小领域里面的工作,让他们敢于开拓、乐于创新。然后国家整体上设计好,通过基金发放等方式,让各个领域内相应的课题组、实验室的进展都在相应架构之内通力合作,整体上在各个方向稳步前进,才有望做出有影响的工作和取得大的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ming159)
 
[111]陆海明
 
我们单位也这样,花几千万建房子买仪器,最后没有钱招几个人做实验、用这些仪器,因为国家没有这个投入。这么多年就知道买仪器了,肥了那些卖仪器的公司,也资助了国外生产仪器的,打垮了国产仪器的生产厂,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人愿意按部就班地做事情。买仪器可更好地拉动GDP,招人做实验不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因此对人也是很不重视的。
 
[88]wangxiao7
 
实验员应该走科研经费,行政应该走教育经费,分开编制为好,也不起冲突。该增大投入的增大,该缩编的缩,该扩编的扩。
 
博主回复:总之应该让实验员这个岗位,看起来更靠谱一点。
 
[85]洪胜辉
 
设置两个专职实验员,其实是花小钱省大钱,从长远来看对实验室绝对是有利的,国家没有这样做,其实是亏本的……
 
《中国科学报》 (2012-04-20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