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27 6:57:58
选择字号: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神经科学》
 
发现秀丽隐杆线虫应对氧浓度行为调节机制
 
本月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报告称发现了秀丽隐杆线虫应对环境中氧浓度变化的行为调节机制。这项研究帮助我们在了解动物的持续防御行为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
 
对所有生物而言,每时每刻都有一大堆的环境信息需要应对,因此其感知系统会进化产生相应的适应机制以对大多数环境刺激作出快速反应或忽略某些刺激。一些有害刺激能在很长时间内被生物所记住,但是,人们目前还不完全了解控制这种持续反应的调节机制。
 
在野外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有可能处于氧浓度变化差异很大的环境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这种线虫可以通过改变移动速度、方向,或者聚集起来共同降低氧浓度的方式应对高低不同的氧浓度。Mario De Bono和同事研究了线虫的氧气感知神经细胞,这种被称为“兴奋”传感器的神经细胞可以在氧气环境中持续产生应答。利用遗传学工具,他们发现了这种神经细胞中兴奋信号产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兴奋信号是如何传递给下游神经细胞以引发短时或长时行为的。
 
《自然—神经科学》
 
“残影”决定人对图像的感知大小
 
本月《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视觉皮层针对明亮图像所作出的反应并不依据图像的实际大小,而是依据人对图像的“残影”所感知到的大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较远处的物体在我们眼里看来是那么小,但我们依然能感知出物体的实际大小。
 
人如果长时间注视一个明亮图像,大脑会产生图像残影,其大小是变化而不明确的。大脑视觉皮层相应活动的程度则依赖于这种残影的感知大小,而非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实际大小。
 
如果你凝视一个光线暗淡的灯泡十秒钟,然后将视线转移到墙或天花板上,你有可能看到灯泡的残影,而残影的大小取决于墙壁或天花板离你的位置:距离越远,残影越大。而这和灯泡本身大小以及灯光投射到你眼睛视网膜上的大小均无关。
 
Mel Goodale和同事让志愿者看到各种远近不同、大小不一的残影,然后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追踪他们的大脑活动。他们发现当感知到的残影越大时,人大脑初级视觉皮层(V1)所反映出的图像也越大——即使该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大小未发生变化。
 
《自然—遗传学》
 
沙眼衣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本月《自然—遗传学》的一份报告公布了沙眼衣原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人体病原体,除了能引发沙眼这种可致盲疾病,还能引发性传播流行疾病。
 
Simon Harris和同事对53种沙眼衣原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对比。为保证临床标本的多样化,他们从1959年至2009年间发生的多种流行病中挑选出了这些病原体。利用测序数据,他们为该病原体建立了一套更精确的全基因组系统学研究,分析并重建了沙眼衣原体的进化史,这对流行病传播监测以及病原体种类构成和病株多样性的鉴定具有潜在意义。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通过对ompA这种可对主要外膜蛋白编码的基因进行分型后,所得到的沙眼衣原体单个基因传统诊断结论,在病株分型和遗传相关性推论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建议对该基因组中更多的基因座进行分型,以保证病株分型能更精确。
 
《自然—生物技术》
 
培育出适合新型耐盐小麦
 
科学家在本月《自然—生物技术》上撰文称,他们培育出一种能够耐受土壤盐分的小麦。对于那些拥有干旱/半干旱高盐分土壤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小麦将起到显著帮助作用。
 
Matthew Gilliham和同事对一种先前发现的基因进行了分析,这种基因被发现存在于一种耐盐性祖辈小麦中,而现今市场上流通的小麦中并不含有这种基因。他们发现这种基因具有传输作用,可在水分从植物根部流向叶子的过程中将其中的钠元素有效去除,从而改善植物的耐盐性。研究人员将祖辈小麦与现代小麦杂交获得这种新型小麦,并将其投入试验田测试得出结果:该小麦在高盐分土壤中的产量比普通小麦提高25%,同时,其在低盐分土壤中的产量并未减少。
 
由于该小麦培植采用的不是转基因方式,而是传统的杂交方式,我们相信,在不产生不必要的转基因有机组织的前提下,我们有能力利用生物技术操控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以改善现代作物。
 
(张笑/编译 更多信息请访问www.naturechina.com/st)
 
《中国科学报》 (2012-03-27 A2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