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21 6:56:4
选择字号:
话说“伪国际学术会议”
 
■吕喆
 
看到武夷山老师的博文《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国际学术会议算什么》,文章提到有些在咱中国办的国际会议,人们交钱不用去开会就可借此发表某“唉”(I)检索的文章,这样的会议其投稿者纯粹是为了发表文章,而组织者是以收钱为目的。俺也几乎每天都受到N多与本人研究领域毫不相关的会议通知,除了会议的名称和主题不同,这些来自不同组织的通知中最相似的一条就是文章会被某“唉”(I)检索。武老师把这种国际会议称为“伪国际学术会议”,俺就借题发挥,说一说这个“伪”字。还是老套路——撷英+拆字!
 
国际会议在中国举行很正常,既然奥运会和世博会咱都承办了,亚运会都办了两届了,大的国际学术组织的系列学术年会咱中国也办了许多次了,在中国办国际学术会议应该不成问题。要让国际学术会议名副其实,应该真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许多国外学者参会,整个会议都按国际会议的规格和惯例组织,也确实在会上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有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事实上许多国际学术会议也的确办得巍峨壮观、威武雄壮。
 
相反,如果仅仅是找凤毛麟角般的几张洋面孔来撑场子顺便在中国游览,靠更多海外华人来壮声势顺便回家探亲,以数以百计的中国人填充会场剩下的绝大多数空位,再以数以千计的投稿者作为“后援团”或“候补”会议代表,来提供办会所需资金以及会后结存的大量效益,那可就太“人为”了!此等“国际学术会议”,也只能算是“所谓国际学术会议”了。“伪”从字面上看是“人为”,换句话说,这些“伪国际学术会议”就是这样被一些人制造出来的。
 
其实,遍观这些以纯国际学术会议面目出现的伪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用中国XXXX学术年会暨YYYY国际学术研讨会面目出现的兼职国际会议,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太小,甚至小到微乎其微的地步。所以,“伪国际学术会议”通常也是“微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交流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洋人”(包括洋面孔和具有洋身份、说洋话的中国人在内)来得偏少,另一方面是参会的国内代表在国际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限于语言和文化的原因,可能会比较自卑,有畏难情绪,因此“伪国际学术会议”同时也存在着“畏国际学术会议”现象。
 
“伪国际学术会议”之所以迄今仍能受到热捧,是因为在许多单位的年终工作考核中只重视“国际学术会议”而不计入国内会议,更何况很多会议论文都是“乙唉”(EI)检索的,所以有了“唯国际学术会议”的现象。如果有朝一日此类“伪国际学术会议”失去了这些光环,那么必然会变成无人问津的“萎国际学术会议”。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中国科学报》 (2012-03-21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