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世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17
选择字号:
做学问应该心无旁骛
 
■戴世强
 
关于“做学问应该心无旁骛”这个话题笔者已经谈论了多次,最近找到了一些有力的例证,就此作进一步发挥。
 
我的邻居R教授是我校冶金学科的带头人,本校“全国百优”、“杰青”、“长江学者”等称号的首位获得者。近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做学问,率众不断创造优秀学术成果。我一向对他很关注,发现他有一个显著特点:没有行政职务,最大“官衔”是课题组组长。尽管忙碌,日夜泡在实验室里,但他似乎生活得很潇洒,清晨常与太太一起携宠物狗在小区里慢跑,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他为何能做到这样?我有点不明就里,希望有人给我解答。
 
巧了,我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品茗,赏菊,话发展——青年教师发展与学科建设论坛”,会后校学科办主任把我从新校区顺道捎回家。我趁机问他上面这个问题,他与R教授同在一个学科,当然了解情况。他告诉我:这是他的导师徐匡迪教授刻意安排的。徐匡迪认为,教师中可以有少数人从事行政领导工作,但应有更多的人埋头钻研业务,像R教授那样的学术骨干,应该保证他从事科研、教学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做学问。你看,近20年时间,这一安排果然显出了成效。他的这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徐匡迪教授是从基层教师中走出来的学者,真正了解“学问是时间堆出来”的道理,他的见解和做法真是太好了。
 
翌日,我与一位忘年交F研究员品茶讨论工作,他来自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曾师从著名科学家,也是一位“杰青”,近年来不断有科研佳作问世,发表在行内PRL、PNAS等著名刊物上,相关成果颇受国内外同行关注。
 
聊起他的情况,发现他与R教授十分相似,基本上不“做官”,目前的最高职务也是课题组长。所里曾让他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他一时推辞不掉,只答应在室主任不在家期间代他管一些事情,后来还是设法辞掉了这一“官职”。目前,日子过得不错,虽说科研经费不算宽裕,但已足以用来作研究、带学生了,他也是成天与学生们泡在一起切磋学问,不断有力作问世,且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密切联系,一直密切注意所涉足的研究领域的动向,总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再看我所在的上海大学力学学科,虽说有几位业务尖子因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荒废了学业,但也有几位像R君、F君那样的“无官”学者,其中的“杰青”、“长江学者”C教授即为一例。他做完博士后来到我校,也是无官一身轻,事业上发展得不错。
 
因此,从心无旁骛做学问的角度,我提出我的观点:拔尖的优秀学者最好不“做官”。
 
谈论中,有的朋友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的形势是:担任学术官职的学者,更有机会争取到科研经费。试看,哪一项重要的大项目不是校长、院长们领衔的?有的学校甚至出“奇招”,让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学者挂上“副校长”之类的虚衔,以利于他们向各方争取科研经费。
 
仔细想想,现状确乎如此。但是能不能改一改,让更大一批学者心无旁骛地做学问,不为行政工作所累?对学者来说,“熊掌”“鱼翅”不可兼得,“双肩挑”极难有成效。
 
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跟贴
 
[32]ysuzhao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里面既有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大环境的无奈,有的人有当真正的科学家的理想,但现实逼得他得去为了物质生活而分身分神;有的已经很有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在目前的环境下觉得如果再往上走就得往“行政”上努力了,不然院士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为纯粹靠学术实力当然好,但是毕竟只有少部分能够做得到,看看我们所了解一二的院士有多少是靠着后期当上了各个学校的副校长,集合了无数人的成果资源才最后评上了院士)。
 
希望能够有戴老师所说的心态的科学家越多越好。
 
今天早上看一个电视节目中嘉宾提到“一万小时规律”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个事情上用到了10000小时,那他一定能成为那一领域的顶级专家。让我颇有感触,我们管不了别人,尽量自己去做吧……
 
[9]王枫
 
戴老师说的没错,也应该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但是如果上面没有一个牛人罩着,拿不到经费,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如果上面有人罩着,不为经费发愁,许多人还是愿意心无旁骛的。
 
[6]路新华
 
现在没有行政职务就没有资源,连买材料作实验的钱都搞不到,还谈什么学问啊。博主说的情况得是那种领导非常英明,又不贪财的人才行。但是那样的人全国能有几个?
 
[1]aichengzhang
 
如果R教授和F教授没有徐匡迪和某著名科学家作为导师,这篇文章则更有说服力。
 
《中国科学报》 (2012-12-17 第6版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