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6
选择字号:
精神疾病用药市场“有容乃大”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在为市民讲解心理问题的治疗办法。秦梅花摄
 
■本报记者 张思玮
 
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上升趋势,似乎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但却刺激了精神疾病用药市场的“敏感神经”。
 
根据IMS health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精神疾病用药已经超过360 亿美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5%。
 
“但国内精神疾病用药市场规模还是相对较小。”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表示,目前国内抗精神疾病药品销售额约占医院销售总额的1.5%左右。
 
负担最重的疾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统计,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总数已超过1 亿,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人数更是高达1600 万人。
 
“患者往往不愿意或者不敢接受专业医院的治疗和精神卫生服务,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和持续的治疗。”天津安定医院徐广明教授表示,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成为社会负担最重的疾病类别。
 
究其原因,徐广明认为,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处于转型阶段,贫富悬殊扩大,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导致公众精神压力过大,精神疾病发病率提升,“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通常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药物和物理治疗三种方式,其中以药物治疗更为见长。按照治疗疾病分类,精神疾病治疗领域用药可大致分为抗精神病用药、抗抑郁用药、镇静催眠用药、抗焦虑用药以及其他药物。
 
“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是,精神类疾病复发率高,需要长期治疗和定期服药。而国内患者并不愿意去精神专科医院,普通医疗机构又难以提供周全的心理医疗服务。”郑毅觉得,解决精神类疾病并不仅仅是专科医院“自己的事情”。
 
以精神科床位为例,根据卫生部2010年全国卫生资源与医疗服务调查结果,截至2010年底,全国精神科床位密度为1.71张/万人,其中以上海、北京最高,而青海省床位密度仅仅是每万人半张床位。
 
“床位总数仍然不足,并且资源分布极为不合理。”郑毅说。
 
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关爱有加”。
 
今年8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全面推开重性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纳入大病医保,部分城市将开展免费治疗。
 
近日,又刚刚通过了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进而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政策的推动、发病率的上升,这必将使精神疾病用药市场成为未来医药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国内生产抗精神病药最早厂家之一的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王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精神用药市场规模相对有限,但随着患者人群的扩大和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医保体系的支持,市场增速将会显著提升。
 
这一预测,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支持。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中国中成药与化学药医院监测分析系统”数据显示,2007~2011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样本医院终端重性精神病药物采购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5.3%,其中2008年增长率甚至高达22.03%。
 
该负责人觉得,当前精神类药物市场的现状,有些类似2001年之前的抗肿瘤药物市场的情况:基数不高、市场空间很大,而竞争者不多。“这可能给专注研发抗精神类药物的国内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国外药企优势明显
 
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我们国内市场上的精神类疾病药物更多是外资企业的影子”。徐广明认为,跨国制药企业因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完善的学术推广体系,在市场上更占优势。
 
抗抑郁药是在上世纪50 年代用于临床,当时获得临床认可的药物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烟肼,虽然此后也有三环类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但因不良反应较多而陆续退出市场。
 
“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大幅提高,价格也随之上涨,并且仍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徐广明觉得,国内药企对于抗抑郁用药市场的推广还必须在安全性和品牌建设上多下工夫,单纯依靠低价格很难打动专科医生的临床处方。
 
同样,镇静催眠药也是“一边倒”的情况。
 
“该类药物的市场早已经被唯一的原研产品赛诺菲安万特的唑吡坦制剂思诺思,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企业的产品还缺乏竞争力。”徐广明说。
 
“只有在抗精神病药上,多种国产抗精神病用药因价格优势,在销售额上超过了原研产品。”郑毅坦言,临床医生在选择精神类药品时应该坚持疗效好、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小,同时价格适合患者经济条件的原则。
 
比如,在经济发达城市,医生可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外企生产药物。而在一些基层医院,可以使用与原研药效果相差不大的国内仿制药。
 
在采访中,河南郑州豫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任涛特意向记者谈到,近年来中成药在精神类药物,尤其是抗抑郁药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与化学合成抗抑郁药相比,中成药制剂具有副作用相对较小、多靶点、多功效等优势。”任涛认为,国内中药企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去抢占精神疾病类药物市场,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科学报》 (2012-11-06 B3 健康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