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继耘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5
选择字号:
寂寞的大学
 
■肖继耘
 
堂兄从国外回上海省亲,想到母校上海交大看看,不料门卫不让进。已离开交大二十余年了,他没有任何凭证去证明他曾在那里优游了六年半的光阴。他对我说,在国外,大学校园及图书馆都对公众开放,更遑论对校友而言。我哑然。事实上,在暑期每个校园可能都查得很严,甚至对留校学生的进出都加以盘查,何况是“陌生人”呢。
 
这就是眼下之“大学情”。堂兄“被欧美”太久了,面对这块魂牵梦萦的热土,他不太适应。
 
大学何为
 
大学者,致力于真理研究与传承之共同体也。出于对真理的探求,人们聚集于此,而不必受世俗的牵绊。为真理而真理,大学乃纯粹的庙堂之所。不过,真理的生产是为了承奉与传播。因之,科研与教学怎能从作为一个整体的教育过程中逃逸得出来呢?雅斯贝尔斯认为,倘使为了教育而教育,教师便会落入传声筒的角色窠臼,没有自己伸展的个性;并且所有知识都是快餐式的铺垫,于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之久远的东西,他们只想知道结果,并且就像哥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只想把白纸黑字的结果带回家去。这种陈旧的模式已无法承载大学的功能。
 
遍观西方教育史,从传统大学培养贵族到德国现代大学培养学者再到美国近现代大学培养公民的路径来看,大学模式之演化过程不外乎:大学从象牙塔模式到社会发动机模式,再到服务站和创业型模式。从而大学并不止于前两者的功能(科研与教学),大学也是服务于现实目的的机构。因此,大学教育得指导社会而不能比肩社会,大学围墙之存在盖源于斯理;大学亦得与社会契合,参与到实践中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进一步指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us”,即普遍、整个、世界、宇宙和意思,所以大学从它诞生之日始,其精神气质就是“普遍主义”。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对这种发展脉络的具体回应:对学生施予知识、能力、人格之三位一体式的教育。
 
美国大学成功的缘由
 
今天,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项福利,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优良动力。唯其如此,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的知识经济是其表现)和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从而成为科技强国。李开复先生认为,美国大学的成功源自五个方面。
 
其一,英明的政策与官员。二战结束时,任国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的Vannevar Bush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一份名为《科学——无尽的战线》的报告,阐述其设计的一整套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把国家科研下放给大学;引导国防科研产业化。李先生评价道:Bush对美国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他的例子昭示我们,教育、科研和经济的进步不但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和开明的政策,也需要具备大师智慧的官员。
 
其二,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因循兴趣而不是因循所谓“热门”,开明的校规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转系转专业。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其三,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美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拥有一流的师资,可谓大师云集。在美国社会,大学教授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优厚的待遇保证了师资质量,优良的师资带来学生对老师的尊崇,学生的尊崇又使老师社会地位提升,结果是待遇又继续提高,从而形成大学师资的良性循环。而且,严苛的教职竞争也使得教职的尊重度得到大幅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终身职”制度能够确保教授合格,保证教授的社会地位,也更好地保障思想自由(一旦某人获得“终身职”,学校不能因为其思想偏激或攻击学校、政府而解雇他,这相当于对其提供终身保障)。
 
美国大学管理强调专注于教育和基础研究,不鼓励大学办企业和教授承担过多的横向项目,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大学教授本来就有丰厚的薪酬,还可以每周抽出一天做待遇不菲的“顾问”工作,更可以选择时机留职停薪到社会上创业。所以,美国教授没有后顾之忧,也能够公私分明,把在校时间全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
 
其四,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美国奉承“在进步中求稳定”的办学理念,后来居上地超过欧洲老牌大学,令全世界为之瞩目。可以说,这个理念,正是美国大学至关重要的成功秘诀。
 
其五,私立大学奇迹般的崛起。最优秀的大学中大约有85%都属于私立大学。私立大学不仅是成功的学府,还可能成为产业的核心:硅谷的崛起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波士顿周围高科技产业的兴旺则依靠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的研究型私立大学的成功具备下列四个重要条件:有理想的慈善家;雄厚的私人捐赠基金;雄才大略的校长和富有特色的办学方针;灵活高效的运作(在成本控制、运作效率、吸引学生及响应社会需求方面,私立大学都比公立大学灵活和有效得多)。
 
李开复也指出了美国大学的五大弊端:一是“终身职”制度造成教授不思进取;二是学费经费失衡导致“大学行销竞争”和“盈利型大学”泛滥;三是院系贫富悬殊、校方大权旁落;四是研究型教授身价暴涨,而优秀教师饭碗不保;五是从长远看,一流大学垄断格局日趋僵化。
 
借鉴:不止于拆除围墙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仍以研究与传承二者功能为基准,高筑城墙,把真正的人文关怀隔离在故纸堆里。然而,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生存与发展;就业与创业;一技之长与能力培养)必然拉动我们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就中国自身的发展而言,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学府——无论这个目标有多困难,这都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无论在师资、体制、管理系统等方面,目下中国的大学都离世界一流学府有相当大的距离。参照美国的经验和弊端,中国必须本着“在进步中求稳定”之理念,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革新大学管理系统,改变教学方式,兼顾研究和教学,推进产学研结合,焊接大学与社会的距离,打击教育暴利行为,鼓励创办一流私立大学,创造有特色的大学良性竞争氛围。而不是无休止地滑落到大学产业化的又一极端循环中去,把有限的高端教育资源进行所谓“民主式”、“共享式”配置,而使得大学流于功能化错位。虽然目前我国有扭转这种历经十余年的大学改革路径的趋势,但具体的方向与措施尚付阙如。
 
培养人文精神
 
从柏拉图的学园与亚里斯多德的讲学堂到中国古代的大学(四大书院)都一以贯之地融合了人文精神,那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与自己。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曾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学四种东西:学怎样读书;学怎样做事;学怎样与人相处;学怎样做人。爱因斯坦谓之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大学何为?育人也。何为大学?科学也。而事实上,为与不为皆为人与人为。什么时候,大学自身不为人世所区隔,学子也能摒除泰戈尔笔下囚人的困境,大学不再寂寞,大学的精神便达为至善矣。如是,时代所呼唤的大师缘何不应运而生呢?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jiyun
 
《中国科学报》 (2012-11-05 B2 博客)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