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27
选择字号:
用钱造出来的科技魅力
 
■雨田
 
前一阵子,记者去外地一家科技园出差,科技园领导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并且特意告诉记者他们园区不久前新建了一个小规模的3D展厅。
 
3D展厅已经成为很多科技园参观的“必修课”。在低碳倡导下,很多纸质材料被电子版代替。然而,一些高新区在纸质宣传材料越来越精美的同时,电子化的宣传也越来越“立体”。
 
当记者迈入不足100平方米的3D展厅打算观影时,赫然发现两个投影中有一个打出的灯光变成紫色,在投影幕上呈现一个紫色的光圈,异常显眼。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地解释说,这个投影机的灯坏了,已经修理两次,昨天刚修过,似乎还是没有修好。
 
这是一家县级科技园,该县城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据科技园工作人员介绍,3D展厅的建设费用是80万元,全部来自当地财政收入,也就是纳税人的钱,但当地纳税人却很少有人到3D展厅参观,因为其只面向“特定来访者”开放。
 
用纳税人的钱造了一座3D展厅,但纳税人却不知情。是不是这家科技园没把纳税人放在眼里?其实又岂是一家科技园如此呢?
 
近年来,各地科技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上有国家政策支持,下有地方财政补贴,不少科技园区可谓“财大气粗”。3D展厅在不少科技园区都有呈现,有些展厅投入非常大,建设豪华,80万元标准的3D展厅可以说是相当简陋的。
 
本来建科技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在不少地方科技园,却是用纳税人的钱彰显科技魅力。
 
比如,在一个地级城市,当地政府花费数百万元,在开发区的主楼墙体打造了一幕3D楼体视频灯光秀,声称供市民晚间散步赏玩。然而,就在这个城市周边的乡镇,农民遭遇了暴雨灾害,农田损失惨重,却没有得到政府一分钱的补贴,试问农民们会有心情欣赏这3D楼体视频灯光秀吗?
 
再看看一些科技园区,每栋大楼都建设得标新立异,但入驻率往往令人担忧。付出的成本和收到的回报明显不对等,科技园区建设之初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
 
这些大手笔的投入,获得了显性的政绩。投入500万元到产业里,所获得的收益可能微乎其微,甚至成为科技高风险的牺牲品;但是,投入这些展厅、楼宇,任谁来参观,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除了向当地纳税人伸手拿钱,一些科技园区还借助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和产业,冠冕堂皇地成立一些形同虚设的科研项目,伸手向国家相关部门要钱。
 
记者曾就“创新驿站”采访过某地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很坦然地告诉记者,科技部给予了拨款,并且自己所在部门也成功地发表了几篇相关文章。至于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帮助多少企业实现技术转移转化,这位负责该工作的人员居然一无所知。
 
发展高科技产业,用钱生钱往往风险大,周期长;但是用钱谋面子,却可以做到“以小搏大”。
 
《中国科学报》 (202-10-27 B1 园区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