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翌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6 7:42:17
选择字号:
网络媒介所展开的“空间”

 
■胡翌霖
 
有人把网络称作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有人说网络不是第四媒介,而是“第二世界”。不同的说法无非是以不同的方式强调网络的重要意义。
 
我们能够通过网络来聊天、购物……网络是我们通过它而实现许多事情的一种媒介。我们也可以逗留于网络的空间之内——任何媒介在通达并展现它的内容或对象的同时,其自身也往往会呈现出某种间隙,在其中可能开辟出新的意义空间来。
 
网络的力量与语言相似,它可以把任何对象带到近前,同时又可以让人远离任何它之外的对象而沉浸于它的世界。那么网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媒介?网络究竟向人们展开了一种怎样的空间?我仅从两个概念入手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首先是“操作界面”的概念,提示出网络作为一个媒介何以呈现出一种新的空间;其次分析“网络空间”的概念究竟有怎样的意蕴。
 
首先,我有一台电脑,通过这台电脑上网。在这里,电脑就是网络的“终端”,也就是说,是我得以同整个网络打交道的端点,终端只是提供了一个“操作界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机器乃至任何用具,都有着各自的“界面”。任何一种工具,或大或小,总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总是“伸展到因缘整体中”(海德格尔语)。我们使用锤子是为了敲打钉子,我们使用锤子和钉子等一整套修理器具,是为了修缮家具,而家具是为了完善房屋,房屋是为了遮阳避雨……我们在操持某样东西时,都从来不仅仅是指向它“本身”的“内部”,而总是向外伸展到更大的系统中去。
 
事实上,我们总是要通过某些更切近的媒介,来“访问”另一些媒介。我们不妨把这些切近上手的媒介认作“终端”,而它们总是传达着和通达着一个更大的系统。传统的工具之所以没有被理所当然地认作“终端”或“界面”,是因为它们要么是过于透明,要么是过于隐蔽了。
 
一个媒介要呈现为一个“界面”,一方面要求它纵向的交接和传递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它具有一定的宽度。计算机具备这样的特色——它能够有效地进行传达,但又具有足够的多样性,让操作者很难完全通透地上手,而总是不得不在其间有所驻留。但是这里并没有某种本质上的二分,网络媒介提示我们注意到一般器具的整体性和指引性。任何工具本质上都是某个整体系统的一个“终端”,都会开启出某个特别的“交互界面”,只是在网络媒介中,它们被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了。
 
当某一种或一系列令人逗留的界面变得足够复杂,拥有丰富的层次和结构时,一个“操作空间”就被开辟出来了。
 
这种在媒介的间隙中被展开的“空间”令人捉摸不定。现代人更熟悉的空间概念是笛卡尔式的,由直角坐标系界定分明的空间。但这种空间概念是有待反省的,古代人并没有这样的空间概念,而现代人实际使用的空间一词也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网络空间”是空间概念的另一种用法,如果我想建一个网站,我就需要找到一个“空间”来安置我的网站。这里的“空间”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它并不是笛卡尔的空间,作为坐标系的时空是在数学工具等媒介的间隙中得以呈现的,这并不是唯一一种呈现空间的方式。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空间(处所)作为事物的“环围”,是通过人们寓于技术的“去远”和“定向”(海德格尔语)的操持活动而发现和衡量的。
 
这样来看网络空间的“位置”,我们能够理解:首先,网络空间的位置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地理位置。但网络上并非没有“距离”和“定向”意义上的空间位置。例如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标示了网站的“地址”,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与其他网站之间的链接决定了从某一特定场所出发找到某一网站的“距离”。
 
当然,相比于视觉空间中边界分明、错落有致的距离感,网络空间中的距离和方位都显得颇为暧昧模糊。网络空间更类似于听觉和触觉所呈现的空间,远近和方位的概念并未取消,不过却难以形成一种抽离世外的客观计算,而只能以自己为中心进行一种颇为模糊的衡量。
 
除了亚里士多德的空间,网络空间也有柏拉图的意义,即“容器”或“基质”,类似于“质料”的作为形式的承载者意义上的空间。我们所购买的网站空间更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一个提供可能性的基质。在笛卡尔的空间中,质料和形式的界限消失了,或者说颠倒了,不是把形式印入基质中,倒是把作为“物质”、“原子”,填充到作为纯形式的“空间”之内。形式是可感可量的,而事物的“质地”原本是在量度算计之外的存在。但随着质与形的倒转,在笛卡尔的世界中,万物都变成在本质上是可量化的了。这样一种空间观和本体论究竟有多么合理,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在网络空间的概念中是否提示了某种更源本的空间观念?
 
与其说是先存在一块现成的空间,然后再在其中置入各种器具,倒不如说空间本身是在种种器具互相勾连所形成的环境下出现的。现在的云存储技术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你的存储空间甚至不会先存在于某一个确定地理位置的某一块确定的磁盘内,而是根据网络环境的架设和布局,存储在许多地方。
 
事实上,这也并不是网络媒介的特色,只是网络媒介最为突显罢了。麦克卢汉及其后的媒介环境学派主张的“媒介创造‘环境’”,梅洛维茨论证的“媒介塑造‘场景’”及海德格尔强调的“周围世界”(寰世、生产世界),讲的是类似的事。和网络空间的情形一样,我们所在之处确实总是空间性的,然而这种空间性的处所并不是由首先某种基本的中性的纯粹空间搭建起来的,而总是在某个环境下,在同周遭事物的交流连接下营造出来的。媒介技术塑造着我们周遭的境遇,因而也必定在决定着我们的“存在”。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B3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