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平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抖出”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打压药品价格虚高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似乎只有压低药品价格才能平复民众心头的怒火。
药品价格真的是越便宜越好吗?笔者认为,未必!
首先,我们先冷静地分析下药价虚高的原因。其实,药价虚高的原因在药品刚出厂时,就在利益的驱动下报价过高,因为多数药品价格在审核过程中,是没有药学专业工程人员参加的,这样一来,药品生产成本信息极不对称,价格审核更是不到位。另外,药品生产企业在申报药品价格时,往往过高地考虑了广告宣传、经营销售成本。这才是药价虚高的源头。
药品价格体系混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临床使用的药品近万种,但属于物价部门定价的药品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药品由企业自行定价报物价部门备案。而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药厂正是利用这一政策,将药品的出厂价大幅度提高,他们采取的手法一般都是多计费用、虚列成本,改换药品包装、剂型、规格等,以此来扩大利润空间。
此外,药品流通过程的杂乱无章也直接促使了药品“高定价—高折扣”的模式形成。当前,国内药品购销多为分散型的市场形态,加之药品物流信息不畅,即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药品也会出现“一地一个方法、一地一个价格”。
而老生常谈的“以药补医”模式,更是变相地刺激了医院销售贵药、新药,也让虚高药价的药品有了市场。
分析完药品价格虚高的原因之后,再转头仔细看看媒体报道中是如何对药品价格的成本价进行计算的。央视曝光的注射用辅酶A(100IU 天津生物),成本价0.48/支,出厂价2.93/支,终端价3.37/支,利润率602%。0.48/支的成本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到如今也没有提及是如何计算的。
笔者认为,这种计算对比欠妥当。任何一件商品成本不能只计算第一成本。比如一件西服上千元,但是按照做衣服的棉花价值进行比价,这是没有道理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药价虚高的同时,也并存着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价格比中高档矿泉水还便宜、一些中成丸药的价格比东北有机大米的卖价还低的现象。
试想,如果这样的话,那些管理规范的大生产企业的抉择将会是什么?只能放弃生产。因为生产成本较高,大生产企业往往难以和那些不规范的小企业进行竞争,而这样在所难免给伪劣药品流入市场创造了机会。
所以,当我们在高度关注药价虚高的时候,对药价虚低的现象同样要认真对待。如果说药价虚高带来更多的是经济风险,那么药价虚低唯恐会潜伏质量和安全隐患。
到底该如何解决药价虚高或虚低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流通领域,由于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经历了层层关卡,截留了太多的利润,所以改革的关键是削减流通领域的层层加价。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采取药品专卖制度(类似于烟酒专卖模式),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
不过这需要政府牵头和投资建立起现代物流、电子交易平台,整合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金融交易计算机网络模块,否则也难以实现。改革现有药品流通体制,鼓励兼并联合,实施统一配送,减少药品批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二是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不能完全由市场定价,更不能允许企业自主定价。因为企业自主定价的专利药、新药并不一定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药品。说句实话,目前名优药品的认定并没有法律依据,实际上是以政府信誉(药监部门的GMP检查)作为担保,并不能说明其真的没有问题。
单独定价的药品价格与普通药品价格差异显著,很多普通药品价格都低于企业自主定价药品。实际上,除了专利药、新药有客观标准外,其他都没有科学衡量标准。所以现有的药品定价机制必须改革,这样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把药品价格降下来。
最后,医疗机构必须回归公益性,改革的关键是增加政府对医疗事业的合理投入,改革医院管理模式,降低医院的创收冲动,明确药品顺价销售政策。不要折腾什么降价、招标、零利润了,这些都只能“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2-01-10 B3 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