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世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9 6:50:10
选择字号:
轨道交通忧思录
 
戴世强
 
适当调节高铁、地铁的发展速度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地铁和城际高铁事业进入了发展“腾飞期”,高速交通体系的建立是惠及百姓的大好事。然而,近日高铁、地铁事故频仍,令人担心。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科学研究者,更感到忧心忡忡。
 
我们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高铁、地铁发展过热、过快。尽管“中国速度”令人振奋,但是过去我们已经吃过“大干快上”的许多亏,现在仍有发展过快而技术、管理跟不上的问题。
 
2.科技储备不足。在各种交通形式中,空运(航空)、水运(航海、内河航运)和陆路运输(公路、铁路等)方面,我国的科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细看之下,城际高铁和城市地铁的科学研究相对落后,大规模研究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科技储备严重不足。例如,我国高校中,出现地铁类专业很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著名高校迟迟未建此类专业,倒是几个名不见经传的高校较早设置了,但水平相对低下。可以说,在所有交通类的小专业中,地铁方面是最落后的,一旦地铁大发展,必然出现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空缺。
 
3.相关设施国产化程度较低。此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联系。地铁、高铁系统的一些关键性技术还有赖于进口,尽管近年来注意了交通系统部件的国产化,但有些部件(如控制部分)还不是自产的,因此,发生问题时可能有维修困难。
 
4.应急预研不够充分。高铁、地铁的硬件、软件的科学研究赶不上发展需要,尤其在软件方面。尽管已有一些应急预案,但由于缺少深层次的预研,遇到事故时仍有反应迟钝的问题。
 
鉴于上述,这里提出如下建议:
 
适当调节高铁、地铁的发展速度;
 
大力加强城际、城市快速交通的科学研究,形成科学——技术——工程的“一条龙”研究体系;
 
尽力提高高铁、地铁设施的国产化水平;
 
针对现实,研制更为快捷有效的应急预案。
 
(写于7月16日)
 
十问轨道交通
 
“7·23”大事故是警钟,发人深省,从交通科学层面,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应采用何种模式?如何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有效、快捷、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模式?
 
——为什么高铁、地铁的发展有过几十年的延误?在急起直追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关键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应采取何种合适的速度?适合国情的高铁速度是多少?如何把轨道交通的发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可靠基础上?
 
——如何大力开展交通科学研究,彻底改变交通建设“大经验,小科学”的现状?如何给交通科学家更大的话语权?如何改变为赶工期而罔顾质量的现状?
 
——如何迅速改变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
 
——如何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视角解决快速交通中的网络运行问题?
 
——如何按照各种不同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方式(包括轨道交通方式)的多样化?
 
——如何解决交通管理的科学化问题?轨道交通提速之后对管理提出了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如何制订基于交通科学预研的事故应急预案?如何实现疏散动力学机制?
 
——如何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的作用?如何实现“公交优先”策略?
 
我认为,以上十个问题不解决,还有可能发生更加可怕的事故。这样说,决不是危言耸听。
 
在我国交通建设中,轻视交通科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年来从事交通科学研究经历了种种事情,使我对此感同身受。
 
根据我们八年前的调研,我国在交通流研究方面的论文仅占世界上相关论文总量的2%。目前这一情况并未有根本性的改观。
 
(写于7月27日)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科学时报》 (2011-09-29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