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中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8 7:22:21
选择字号:
我曾经这样评审教授
 
许多国外的博士或博士后回国后,许多年都没有再独立申请到课题,也做不了企业的项目,原因是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形成……
 
□林中祥
 
看了饶毅先生的博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觉得写得非常好。中国目前的职称的确出问题了,毛病太多,不好一一写出。
 
前几年我接到一个大学给我几份评职称的材料,都是报化工类的教授职称。其中一个教师是近期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发表的文章的确是在好的外文杂志上,好像有十多篇还是二十多篇,许多篇都是第一作者,但通讯作者都是他原来在国外的导师。对于这个评审材料,我的评语是:“因为他的文章都是在国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通讯作者是国外导师,不能确定这位教师的真实水平。”(大概意思,原文可能文字上有点出入)。另一位教师的审报材料中有多篇SCI文章,当然杂志级别上比上一个要差不少,但他既是第一作者,也是通讯作者,从文章内容上看,可以确定是他本人所做的工作,或者是指导研究生做的。对于这篇材料,我的评语是“符合教授的学术水平”,因为他的材料与目前国内教授的水平相当。
 
现在国内经常有这样一个现象,从国外做完博士或博士后,在导师指导下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尽管通讯作者是导师,但回来马上就考虑给他教授职称。对于这点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在导师指导下作出的研究,经常是导师的学术思想,这位博士或博士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出自己的路。许多国外的博士或博士后回国后,许多年都没有再独立申请到课题,也做不了企业的项目,原因是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许多“土八路”做得并不比“洋博士”差,你仔细看看你的身边,这现象不稀奇吧。
 
国外回来的博士与博士后,应该给他副教授(或其他)职称,资助他一些研究经费,让他做上几年,看看他具备不具备独立申请到项目,并得到同行们认可的学术水平。(http://blog.sciencenet.cn/u/lin602)
 
《科学时报》 (2011-08-18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