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29 6:50:51
选择字号:
填写年终教师考核表引发的博文
 
吴 超
 
刚填好了自己的年终考核表后,感觉意犹未尽,不禁续上几句作为博文。
 
这些年来,不管你愿不愿意、在不在意、接不接受,每年年终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部门都要把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各种业绩折算成阿拉伯数字,并与钱去等价:上一节课多少钱、带一个研究生多少钱、发一篇SCI或EI文章多少钱、出一部书多少钱、拿一项奖励多少钱、获一项专利多少钱、进多少科研费值多少钱,钱钱钱,年终考核教师的同时也拷问了学问值几个钱。幸好现在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了。
 
不过,对于潜心做教育或做学问的极少数人群,这种方式的考核对他们的人格毕竟有点“糟蹋”的味道。什么叫斯文扫地,这时就可以感受到一丝。试想,当管理人员告知你一节课值M元或指导一个学生值N元时,在此时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的高帽、雅句所表达的崇高境界一下子就荡然无存。
 
还好,现在很多人都理解了,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呢?政府部门以GDP为业绩指标;高校炫耀其实力往往以多少科研经费为铁证,还有争什么平台、弄什么重点学科、申请什么课题,等等,何尝不是饱含有钱的目的在其中呢;诺奖也奖钱、最高科技奖也奖钱;等等。莫怪赵本山那句“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万万不能”的台词一下子成了流行语。
 
正因为绝大多数教师毕竟是平平凡凡的人,他们很需要基本需求,因此以钱为杠杆的考核方式的确也很奏效,可这样久而久之教师的工作变成以应付考核而混混了。
 
其实,在任何时代,教师中也有个别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的境界超脱了记工分的“低级趣味”,但这种考核方式毕竟使他们很受伤,长期下去那种境界也会低俗化。在很多时候,学问与金钱比较起来往往显得十分苍白和无力。
 
这里我想说的问题是许多管理者在平常的工作时,就一味要求老师高风亮节,无私奉献,当灵魂工程师;可到年终时又把教师当做流水作业线的普通工人或教书匠来对待,这就不符合逻辑和产生矛盾了。
 
毋庸置疑,高校每年最大的业绩和成果是培养了多少合格人才,可高校的领导极少把培养了多少学生当做最主要的业绩,而是把拥有什么平台、得了什么奖、进了多少经费等拿来说事,这就把绝大多数教师的业绩给忽略了。即使学校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的科研经费,这与大企业大公司的产值比较起来能算什么?高校拿科研经费说事其实是有点“自我作贱”。
 
哈哈,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体系大都建立在教师可能“干什么不轨之事”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上,从而制定出各种各样的管理和考核体系来加以预防或告诫甚至惩戒,这种体系下也就导致高校中很多本来是“办事员”的角色却变成了“管理员”甚至“官员”,也使很多人对这种角色趋之若鹜。其实把OFFICE WORKER变成OFFICER是不合适的;SECRETARY在英文中主要是“秘书”的意思,而我们把它当“书记领导”。
 
我期待着那一天,高校的教师们都没有基本需求之忧,都能自觉劳动和不需要考核;高校管理体系都是建立在为帮助教师解决其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或问题的前提之上,OFFICE WORKER是完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
 
我觉得人才培养或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与艺术品是“一样一样的”,有的是机器加工的模品,有的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它们在拍卖会上的价格可以相差无数倍。目前我们的考核制度恰恰把这种天壤之别给磨平了,这也抹杀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26]xuyingxiao
 
“即使学校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的科研经费,这与大企业大公司的产值比较起来能算什么?”——顶这一句。
 
[22]uxinhenry
 
高校行政层面缺少服务意识的原因之一,应该是高校行政化主导了教学科研活动。
 
[20]lbpml
 
这种醒悟是可贵的,但面对选择压力没有几个人可以泰然自若,只有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才可能务实工作。
 
[19]xds129
 
很赞同吴老师的观点,同时又感觉到在制度的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无奈啊……唯有以保持自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来宽慰自己。
 
[18]shangzh
 
不是左倾,就是右倾。不是吃大锅饭,就是彻底阶级分化。总在走钢丝。
 
[15]zfding
 
如果科研人员有科研的乐趣,没有考评、分级也乐此不疲。中国过去实行过同工同酬,吃大锅饭的社会实践,是否成功?关键是人。
 
[14]stormxuhao
 
共产主义社会里面,也许能够实现您说的情况,哈哈哈,玩笑了!不过现在一个事实是,管理部门的人都是脱离教学实践的人,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教学是怎么回事,但是正是这些人来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管理老师。有时候有些政策让人会哭笑不得。
 
[11]qiongjiaoshou
 
考核这种时弊不知道被多少个仁人志士针砭过,但盛世中华依然如故,我行我素,像钢铁长城一样我自岿然不动。浮躁的中国不懂艺术,不欣赏艺术,它心中只有钱和权,其他都是浮云。
 
[10]zengfeng
 
师生双方完全自主互相选择可以优胜劣汰,不需要第三方高高在上的强制性管制。
 
[8]stone2002
 
“哈哈,现在很多高校的管理体系大都建立在教师可能‘干什么不轨之事’的前提假设的基础上。”这句话经典,现在学校里的一些政策,就当老师跟小偷似的,officer们整天提防着你。
 
[6]gladstone
 
至少应5年作为一个考核周期,对于科研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方面,要滞后至少20年。考核,经常惹祸。
 
[5]biaomiankeyan
 
如果为提高论文项目业绩的话可以考虑半年一考,或者季度考核,反正有很多老师一年发很多文章,每年可以搞到好几个项目,从“973”到校内一概通吃,季度考核可以凸显牛教授们(他们主要是校长、副校长、院长、所长、主任们)杰出的科技贡献和水平。
 
[3]wxke111
 
培养多少人才?人才的定义是什么?这个拼爹的年代,如果真按人才(标准),寒门学子有多少可以成才,有多少学校愿意接受,恐怕寒门学子更无出头之日!
 
《科学时报》 (2011-12-29 A3 网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