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 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12 7:2:12
选择字号:
国际会议与打酱油
 
谢 强
 
近几天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一个本专业的国际论坛,会议邀请了很多国际大牛参加,当然,国内的大牛们也很多到场。
 
会议是在友好和平的气氛中进行的。我个人偷听了两个小时,想聆听大师的教诲,看看大师们在做些什么研究。由于会场气氛过于友好,大家都比较矜持。每个大牛做完报告,当主席问大家是否有问题的时候,下面鸦雀无声,最后主席随便问一个半个问题就结束报告。由于我属于偷听,不便与人交流,又觉得气氛实在太友好,自己在心里找了一个理由,中途退场了。
 
参加国际会议,实际上报告人最担心的是冷场:做完了报告,下面听众无一响应,站在报告台上,那个场面是很尴尬的。为了避免这种场面的发生,会场主席一般会临场发挥或准备一两个问题来救场。
 
我国人民向来比较矜持,有时候又有些过份。有些人参加会议,只准备好自己的PPT,做完自己的报告就开始打酱油。国际学术会议,重在交流,如果参会者都来打酱油,这样的过程又有何意义?参加国际会议时,如果国人较多,真成了会议的灾难。
 
2009年的时候,在南京举行一个国际会议,我和学生Y投稿了文章。后来由于我有事情不能参加那个会议,我的学生代表我做报告。学生回来给我带了两张名片,分别是那个分会场的主席和副主席留下的。因为是在南京举办,所以国内参会者甚多。我们的报告安排在了分会场的最后一个。学生讲:下午分会场开始的时候大约有30人,后面做一个报告少几个人,做一个少几个,最后到她登场的时候只剩下五六个老外,包括分会场两个司会。好在她提前做足了功课,她的报告很成功,只剩下几个老外和她进行了交流,就研究的问题交换了很多意见,最后留下了名片。据Y讲,很多报告人都没有好好准备,讲的英文不知所云,所以也没有办法问问题。
 
参加会议没有交流,根本就没有达到目的。我个人特别喜欢一些尖锐问题的交流,因为这样的碰撞,有可能产生新的火花。如果参会人员都打酱油,将会使会议逐渐丧失吸引力。国家科研投入越来越多,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同时,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也在增多,但是参加会议的目的是否能够达到?曾有国外的会议组织者抱怨:中国来参加会议的不少,因为签证邀请都发出去了,注册时候都来了,开会做报告的时候人不见了。
 
想想为何国人参加国际会议比较矜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语言障碍。另外,很多人参加会议可能“重在参与”,完成了参加国际会议的考核要求,年底考评的时候这项不至空白,至于参会的意义,倒成了其次了。现在经常收到会议邀请,平均每天有1~2个,而且还都是在旅游景点召开,目的对象就是中国人。真正是:钱多、人傻、速来!很多会议完全是为了骗钱,会议涵盖的范围之大超出了想象,这样的会,也不可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想起来前两个月访问UCB的时候和M教授合作发起的一个小型会议。M教授明确表示:为了避免会议参会人员太多,不发会议广告,只通知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研究人员。计划中的会议在美国召开,主要由中美日三国的人员组成。会议申请美国一个财团的资助,受邀请的外国人注册费、国际旅费、住宿费全由会议组织方承担,美国参会代表收取小额的注册费用。前几天收到了会议邀请专家名单,仔细看看,确实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都网进去了,相信这样很专业的会议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4814)
 
[13]hfuthlk
 
我是一名研一学生,自从被老师批评“提的问题很幼稚”,就有发问的阴影了。
 
[10]niumenghu
 
矜持?没有问题还是语言障碍?那怎么能火呢?瞧瞧我们打酱油的比例有多高吧?50%?还要高吧?
 
[8]conjugate
 
过大的会议找人都困难,通常不适合交流。比较好的是Workshop类型的专业研讨会,参加的人不多,但交流可以很到位。
 
[6]jinxie
 
学术会议已经变成领导们开会……私下商量着如何瓜分国家的研究经费,谁还考虑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呢?
 
《科学时报》 (2011-12-12 A3 博客@科学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