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江药谷里举行生物医药实验竞赛 来源:张江药谷青年社区
本报记者 龙九尊
是继续做研发高地,还是既做研发又做产业化,抑或走别的道路?作为国内唯一部委共建的医药基地,上海张江药谷正在面临转型考验。
张江药谷总经理王兰忠早前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下一步的发展就是国际化和产业化。但不少人士表示,这一发展思路将面临不少难题。
创新没滑坡
1992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1996年,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SFDA与上海市决定共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张江药谷)。随后,上海市提出“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0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0年底,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为197.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9.1亿元,占整个上海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2%。目前集聚着351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
此前有媒体称,随着创新成本、商务成本的攀升,张江医药创新日渐疲倦。但《2010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却是另一番景象:衡量创新能力几个重要指标均呈现提升的态势。
譬如,2010年,张江园区生物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达31.8亿元,同比增长39.9%;科研项目开发个数达4891个,完成2738个,均实现大幅增长;共申请发明专利469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4个,也都实现大幅增长。
这份发展报告同时显示,截至2010年底,张江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已申报药品注册414件,其中,申报新药临床研究208件,申报新药生产批件109件,获得新药证书50多个。在欧美注册的药物品种已达20个左右。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中,上海大约占了全国的1/3,而这个1/3的50%多是在张江,足以说明张江新药创制还是比较多的。”王兰忠说。
《2010年度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报告》则更加直白:张江园区新药研发成果显著,已成为国内新药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的园区之一。
这份报告甚至认为,张江药谷已在生物芯片、抗体药物、介入器械、医学影像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涌现出尚华医药、微创医疗、中信国健、美时医疗、艾力斯等一批快速成长的企业。
没有土地咋做产业化
研发高地似乎抢到手,但下一步怎么发展?随着一些企业从张江药谷迁往上海周边城市,这一问题愈发紧迫。
一位喜欢自称为“张江从业人员”的人士告诉记者,他的老板是一位老张江,“2000年就进来了,他来的时候大约有500多家企业,现在还在张江的基本没几家了”。
企业外流倒逼张江药谷尽快拿出思路。今年6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王兰忠明确表示:“下一步的计划,我通俗的讲法就是国际化和产业化。”
不过在张江做产业化并不容易,一个大问题就是张江土地成本高昂,而且也没有太多用于产业化的土地储备。
园区企业上海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生科技)副总经理蒋正刚对记者分析说,目前张江土地成本确实很高,得要几百万元/亩,而且还是在很偏的地方,如果要建一个20亩的厂区,土地成本就得花上亿元。
“对于我们这些研发型企业来说,前面研发已经花了不少钱,撑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还要投这么大一笔钱确实是很难。”蒋正刚说。
不少企业出于压缩成本和争取利润空间的考虑,最终纷纷外迁,有的迁往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有的迁往芜湖、苏州、太仓等周边区域。当地政府也乐意接纳这些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王兰忠承认,张江的土地成本、张江的环境,确实很难要求一下子就做产业。对于很多企业跑到江苏去做产业化,他觉得很正常,可以理解。
据了解,为了解决土地难题,张江药谷将建设一个生产代工基地,如果哪家企业要做产业化,就可以在该基地进行生产。
蒋正刚认为,张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途径来做产业化,但这样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像我们生物医药行业,GMP生产线是针对某一个具体药物,不能使用公共生产平台。”
转型:学硅谷?
同样在上海创业的生物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认为,张江药谷的使命已经成功完成,此时应该学会华丽转身。
“少数企业成长起来了,完成了蜕变,说明它孵化成功了。还有些坚守和缓慢前进的企业,现在土壤已经不适合它,他们寻找新的土壤理所当然。” 张发宝说。
土壤变化的广阔背景是,近5年来,上海的人才优势、成本优势逐渐削弱,随之则是周边区域迅速崛起。京沪大动脉则将上海的能量迅速辐射到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
例如正在汹涌的海归潮,很多人穿过上海直奔无锡、苏州、芜湖等地,使得这些区域的人才差距正在缩小。另外,由于高铁交通发达,这些区域依然分享着大上海的经济脉动,而成本却远比上海低。
人才优势、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土地成本又如此高昂,张发宝认为,张江应该去发展以高科技和尖端研发为主的高附加值中小企业,像美国硅谷一样。
“4~5个人一个小公司,主要给大公司做外包、做创新的,这是它的新使命。”张发宝说,例如5个人一个小公司,搞出一个先导化合物出来卖掉,是不是也很牛?公司这样小,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人才又可以和周边搭配,又不依赖场地,为什么不做呢?
《科学时报》 (2011-11-14 B4 企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