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7 6:50:54
选择字号:
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很重要

 
由于受沿岸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困扰,浙江省富春江的水质急剧下降。
 
新华社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甘晓
 
地下水污染防治应“防”重于“治”,已经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日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宋献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把脉我国地下水污染。他表示:“水污染是比水资源稀缺更严重的问题,是水资源领域的头号问题。”
 
《科学时报》:造成地下水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宋献方:工业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一大源头。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拉动GDP修建造纸厂、皮革厂、化工厂等重污染企业。其中,化工厂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难分解的烃类物质,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极大破坏。城市中的加油站如果防漏条件不好,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污染。这包括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有机肥。很多发达国家在向土壤施肥前,往往会先处理有机肥,使肥料恰好符合当地农业的要求,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科学时报》:地下水防治难的主要症结在哪里?
 
宋献方:最大的困难是管理的问题。我国地下水管理涉及城建、地质、水利、环保、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查监测系统和标准,信息资料没有充分共享和交流。
 
业内有句话叫做“环保不下水、水利不上岸”。但是,从科学规律上来说,作为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和地表水是分不开的。所以,对地下水开发、调查、监督、防治等一系列工作的行政分割,造成防治工作难以取得突破。
 
《科学时报》:针对这一点,国外的经验如何?
 
宋献方: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有关大气、河流、湖泊等环境问题的“公害研究所”,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管理。有趣的是,该机构还专门针对污染与健康的问题进行研究。
 
我国卫生部门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针对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与胃癌之间关联的研究。相关科研机构也开展过诸如环境地理、医学与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医生与环境研究科学家在一起的单位还没有,很多机理问题不清楚。如果能使各个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相互交流,将有利于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
 
《科学时报》:下一步应从哪些方面推进防治工作?
 
宋献方:首先要尽快查明全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以帮助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如最近比较热的话题就是研制新一代智能地下水质监测系统,这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国家层面应建立现代化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系统,建成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切断污染源、控制污染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公众监督机制,这一点在未来仍相当重要。
 
《科学时报》 (2011-10-17 A3 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