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查看详细>>

       近期,科研评价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科学网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博主们纷纷撰文发表文献计量指标评价方法与同行评议体制相关观点,以探讨科研评价指标问题。

       籍此,科学网推出访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访谈链接地址),特邀多位专家博主与网友对此话题进行交流,此次访谈为不限时访谈,欢迎嘉宾和网友们的积极参与!

科学网在线访谈:科研评价指标功与过

东坡之酒:“指标”之功 查看详细>>

武夷山:《英国最新报告——指标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
    2015年7月,英国的一个专家小组发表了“指标大潮:指标在科研评价与管理中的作用之独立审议报告”。专家组组长为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员包括科学计量学、科研资助、科研政策、学术出版、大学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以英国专家为主,也包括个别国外专家。全文点击

赵明:《我对科研评价指标的的观点》
    最近几天科学网最火的话题就是科研指标评价问题。评价指标是不断完善还是应该取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趁着这个话题还有点热度,我也发表一下自己观点,扔几块破砖头。
    无论科研和教学,都有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些评价指标广受各方诟病,但一旦取消的话,可能会造成混乱,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全文点击

刘玉仙:《科研评价是能够深入到科学实践中来进行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继续研究各种科学活动和论文量以及引文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我详尽地介绍了科学计量学在用科学内容来评价科学的努力。实际上我个人觉得我研究的亮点就是摒弃了各种引文的差异,而来考虑各种引文的共同特征,从而得出引文的本质。我们认为引文是有关科学现象的各种观点互相作用的方式,各种科学观点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在人类智能空间传播开来,人类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认知会越来越清晰。改变人类对这一个科学现象的认知状态。全文点击

赤壁之笛:“指标”之过 查看详细>>

陈安:《“比”是万恶之源,是我国科学界无法实质创新的要害》

        中国的万恶之源就在于“比”,中国科学界少有(或根本没有)像样创新的源头也在于“比”,尤其是今天,在我们手头还没有哪怕一个硬货的前提下,各种“比”除了收获可笑,还能有其他值得说的东西吗?把清华大学排名世界第一的高校,又能如何?连清华的校长都不好意思提吧?那么,排到第27,又有何区别?

  我老人家也做过科技评价的项目,所以深深理解里面所保藏的祸心。我可以这么说,作为各类排行榜的制作者,完全可以做到让谁做第一就能通过挑选指标、设计权重以最后达到这一目标全文点击

刘立:《科学网四博主关于中国科技评价的共识观点》

    在认识到评价标准存在的严重问题后,政治界与科技界领导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系统。然而,“中国特色”不应该成为无视国际规范与惯例的借口。

        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估与激励,应该坚持分类评价的原则。对于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在评估过程中引入国际同行评议机制,评价科研人员在其所在的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学术贡献,而不是仅仅依靠其发表记录(发表文章篇数和被引数量)机械地给科研人员排队以确定评估结果。对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性工作的人员,特别要避免根据其论文发表记录来确定贡献大小,而是着重考察科研人员通过技术研发解决问题的实力、技术难度和经济效益全文点击

文双春:《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
        我们的科研评价指标至今主要被行政权力而不是学术权力掌控:规则由行政领导定——虽然有时学术专家也被邀参与规则制定,但基本上是贯彻领导意图;如何执行由行政领导说了算——虽然具体执行者可能是学术专家,但他们只不过充当了“刽子手”角色。难怪有人说,科研评价指标是领导手中的一把屠刀全文点击

嬉笑怒骂:国外的“指标”更圆? 查看详细>>

贾伟:《中美科技评价指标的区别》
        美国各种科技评价指标的确很多,事实上大部分指标都是美国教授们研究出来的,但这些大大小小、新的旧的指标在实际工作评价中从不被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西方的科技评价从来都是由学术界同行来做的,也就是说是教授评价教授,而不是行政人员或领导来评价教授!指标体系设计得再好,教授不重视,没有用!而教授之所以不会重视各种指标,是因为他们再怎么愚蠢也不会看几个数字(而不用脑子)就对一个同行的工作做出评价!但是领导要搞指标,教授不认,会出现什么结果呢?那就是领导卷铺盖走人!你见过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哪个当领导的用一套指标把教授折腾得鸡犬不宁的?你看到过他们政府机构出的指标被用来决定某一个或一批教授的上岗或下岗?或者研究机构的上马或下马
全文点击

贺飞:《伯克利加州大学学术计划评估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院系和学科评估活动,有的甚至还启动了国际评估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伯克利加州大学学术计划评估的标准和步骤,可为我国高校的各类院系和学科评估活动提供借鉴
全文点击

金耀初:《不发文章,一声巨响,还能炸出一个“诺贝尔奖”来吗?》
        科学网上很多同学还天真地以为,文章的多少与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贡献没有多少关系。确实,发文章越多、引用数越高并不是研究贡献越大的充要条件, 但它一定是一个必要条件。在当今和未来,如果一个研究人员没有发表足够的高质量文章、所发的文章没有足够的引用,要获得同行承认几乎没有可能,因为理性的同行评议和合理的计量指标并无矛盾。单纯靠拨弄拨弄设备、拍拍脑袋,突然来一个灵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时代已经过去。
下面是1990年以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h-index和Google Scholar的总被引用数统计:

【全文点击】

皆成文章:我与“指标”的往事 查看详细>>

刘玉仙:《科研奖励,为什么把我排除在外?》
        这些年我一直醉心于科研,先不说我所研究的内容,在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里,我也发表了一些SCI,SSCI,CSCD,CSSCI的文章,应该说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因为来自图书馆,图书馆是教学辅助单位,科研业绩点不算,科研成果也没有奖励。这些年,我除了通过作弊从科研处拿过一千多块钱的科研业界点奖励外(谎称我是学校某个教学单位的员工),我没有合法地从同济大学拿过一分钱的科研奖励。这样,一方面是我的论文无法归口统计,另一方面是学校很多单位,因为论文少而在国家的学科评估中处于劣势,无法招到好的生源,学科也无法充分发展
全文点击

曾泳春:《玩的就是心跳1 》
        这是我在工厂里做的与考核指标完全不相关的事,而且那时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回到学术界。至今想起来,我依然不明白为什么会在没有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去发表论文,也许在我心里,那是完成一段科研(即使是硕士时初浅的科研)的心愿。写这段文字,想来还是掺和了一下最近科学网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热点。在理想主义已经被视为异端的今天,人们只能通过凛冽的数字来评价、考核科研工作者,而看不到真正富有精神和理想的内心,我已经无话可说。虽说科研也是一种职业,但科学工作与追求利润的其它工作相比,从从业者到从业目标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看不到这些不同,而依然用计件工资的形式来考核评价科研工作者甚至科学家,在我看来与工厂主没什么两样。
全文点击

王宝山:《什么样的科学家害怕考核评价指标?》
        通常下班回家经过生科院,会碰到很多里面出来吃饭或回宿舍的研究生,每天听他们边走边说的都是“你发了个几分的?”。刚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什么几分几分的?后来知道原来他们说的是自己文章的影响因子,搞生物研究的真不简单,已经和考试答题一样,直接算总分了,连影响因子都不讲了。学校里的新闻也经常报道,某某学生的影响因子总和已经过百了,他的导师那更是翻番了。这些分数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用于计算奖金、评奖、评奖学金的基数,就是真金白银。在这个到处都要花钱的社会里,没人和钱有仇,正所谓取之有道,趋之若鹜
全文点击

相关博文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