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7时7分,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在京辞世,享年96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老走好!

千人送别师昌绪院士 查看详细>>

千人送别师昌绪院士

师教授是一位生活非常节俭、淳朴的人。“他的拖鞋都穿出洞了,还不舍得扔。”他说,除非特别正式的场合师教授才会换一身得体的衣服,平时几乎从来不让家人给买新衣服,“在自己的学术上特别严谨,对学生也很严格”。【全文阅读】

王振:材料大侠师昌绪 查看详细>>

材料大侠师昌绪

当时的中国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师昌绪从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并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1958年他与人合作开发出了不含镍的奥氏体耐蚀钢,随后又开发了铬锰氮系耐热钢和无磁铬锰氮系高强度不锈钢。这些材料,耐热耐腐蚀,易成型高强度,比小米用的奥氏体304不锈钢不知道高端多少级。正是因为这段科研经历,师昌绪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全文阅读】

周峰:一个70后眼中的师先生 查看详细>>

一个70后眼中的师先生:追忆师昌绪院士! 

2000年,师先生八十华诞,所里请他回来给全所人作了一次报告,那一次他把自己80年的华彩人生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回顾,从目睹日寇入侵的山河破碎,到求学海外的孜孜以求;从争取回国的抗争,到文革中的非人境遇;从铸造高温合金课题攻关,到总结金属所发展和金属所精神,一位八十高龄的长者全程站着中间不休息讲了两个多小时。那次报告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所情教育,听者无不动容、无不肃然起敬!【全文阅读】

师昌绪:无悔人生路 查看详细>>

师昌绪:无悔人生路

在八十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我编写了一本《科技活动生涯》(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 年),其中我写了一篇自述,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总结了四句话: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全文阅读】

 

苏青:怀念师昌绪院士 查看详细>>

苏青:怀念师昌绪院士

给师昌绪院士出灯谜费了我很多心思。唐代有位诗人叫金昌绪,《全唐诗》仅存他《春怨》一首五言绝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位青年女子对远征辽西丈夫的思念,构思奇巧,别具一格。据此,我给师老制作的谜面是“效法唐诗《春怨》作者”。谜底被揭开后,师老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不停地用手抚摸光亮亮的脑壳呵呵直笑。【全文阅读】

 

科学报官微:“热心”师昌绪:忠于事只为信仰 查看详细>>

科学报官微:“热心”师昌绪:忠于事只为信仰

“师先生的生命历程布满荆棘,但始终充满爱国情怀,无论顺境逆境,都锲而不舍。”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回忆说。

上世纪50年代,师昌绪曾是美国当局明令禁止归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之一。

当时,师昌绪在美国留学。他联合其他学生集体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消禁令。此次事件被《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并最终迫使美国同意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国。【全文阅读】

 

石应江:做人做事做学问 ——忆师昌绪先生二、三事 查看详细>>

石应江:做人做事做学问 ——忆师昌绪先生二、三事

他还说:“人要快乐就要首先助人为乐,人人平等世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我在这方面可能有些特点,所以找我的人很多,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官员,我一样的接待,因为帮助了别人,别人取得成就,国家受益,我自己也有成就感,这就是我为什么和人打交道多的原因”。【全文阅读】

 

关德慧:美丽的人格 悼念师昌绪先生 查看详细>>

关德慧:美丽的人格 悼念师昌绪先生

胡壮麒院士回忆说,“文革”期间师先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蹲牛棚、挨打、受批判,“文革”后期对他看管稍加放松,准许他做工作,为学生讲课。他竟然每天清晨两三点就起床写讲义,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全文阅读】

 

相关博文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