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家淮 来源:《科学》 发布时间:2009-6-11 12:51:48
选择字号:
某蛋白激酶可调控细胞死亡方式
 
提起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从医学的笼统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的分子“开关”,通过调控这个开关,就可以调控细胞死亡方式。这一发现,被认为为临床治疗与细胞坏死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月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长篇研究报告的形式在线刊登了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是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韩家淮介绍说,前者是细胞自发的生物学过程,死亡细胞遵循体积收缩、染色质浓缩、核塌陷等一系列的程序,一般情况下,这种死亡方式不会引起炎症反应,是正常的细胞死亡;后者则是因病理(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而产生的被动死亡,通常意义上,这种细胞死亡方式会导致炎症反应,而炎症正是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产生的“罪魁祸首”,所以说这种方式是细胞的非正常死亡。
 
长期以来,人们对细胞凋亡的认识已经较为清楚,而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如何相互转换在科学界却仍然是个谜。该课题组经过近六年的研究发现,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可以将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转换为细胞坏死。简言之,该蛋白激酶是细胞凋亡与坏死之间相互转换的一个分子“开关”,它通过调节能量代谢,会影响细胞选择不同的死亡方式。
 
韩家淮说,这一发现的启示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抑制RIP3的活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死亡,对那些由细胞死亡导致的相关疾病就可能起到治疗、防御或减轻的作用。
 
“但一般而言,基础研究要比应用研究前置10至20年”,谈及这一成果的应用前景,韩家淮说,“要真正研发出抑制这种蛋白激酶的药物,还要经历寻找抑制物、修饰抑制物、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漫长而艰苦的环节和过程”。(来源:厦门大学 李静)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