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年级博士生惊呼“裂开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新政引争议 |
|
编译|王兆昱 杜珊妮
一项政策的突变,足以“粉碎”成千上万博士生数年的心血与规划。
“感觉我整个人都裂开了。”这正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博二学生小本(Ben Broekhuis)最近的感受,“我反复撰写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书、修改了好几稿,现在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小本痛苦的源头,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前发布的研究生奖学金计划(GRFP)新政。新政宣布,博士二年级学生不再具备申请资格。这一与往年不同的突变让大量博士生措手不及。
“被坑”的博二学生
GRFP被视为美国政府资助的最重要计划之一,它旨在支持有潜力的STEM领域研究生,每年选出1000多名学生,提供包括丰厚津贴和学费减免的三年支持。
对年轻人而言,它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学术生涯早期一份极具分量的“背书”。
过去十年,由于NSF规定每位学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只能申请一次GRFP。因此,博一新生通常被建议不要仓促申请,而是等到博士二年级,拥有了更扎实的研究积累,再递交申请。
这个策略在过去是明智的。奥古斯塔大学生物医学专业二年级博士生埃里克·福尔曼(Eric Foreman)解释道:“很多人都被建议等到第二年再申请,因为那时你的申请材料会有利得多。”
然而现在,无数听从了建议、潜心准备至今的博二学生,发现自己瞬间失去了入场券。
“NSF把地毯从这些学生的脚下拽走了,这完全不合情理。”曾任GRFP主任、现供职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苏珊·布伦南(Susan Brennan)指出,在每年超过1.3万名申请者中,大部分申请者都来自博士二年级。
她特别强调,对那些从资源较差的本科院校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来说,多一年时间来发表论文和积累研究经验至关重要,而新政策无疑对这群学生造成了伤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二学生对Science杂志坦言:“感觉就像我们因为听从了传统建议而受到了惩罚。”
博一新生也“压力山大”
噩梦不只属于博士二年级学生。政策的突变,也给刚刚入学的博一新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也计划在第一年潜心研究,第二年再去申请。但现在,窗口期骤然缩短。他们必须在入学仅几周、对研究领域认知尚浅,甚至还未进过实验室的情况下,仓促递交申请。
“这迫使他们在有限的研究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瑞安·索乔尔(Ryan Sochol)指出,有些人甚至还没有正式加入实验室,因为他们正处于轮转中。
更引发学术界不满的,是NSF推行此项重大变革的方式——没有预警,没有过渡期,而是来了场“突袭”。
莱斯大学生物工程系主任辛西娅·莱因哈特-金(Cynthia Reinhart-King)表示,她并不反对将资助重点转向更早期研究人员的初衷,但至少“应该在改变资格要求之前,给学生一年的缓冲时间”。
此外,往年GRFP的申请窗口会在7月开启,申请人拥有至少90天的时间来精心准备材料。然而,今年的申请说明直到9月25日才发布,且留给申请者的准备时间被压缩至仅6周多。
政策为何突变?
这并非GRFP第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今年春季,该计划曾因获资助者的领域偏向计算机科学而受到批评——该领域是特朗普政府列出的优先资助领域。
在9月25日发布的说明中,NSF声称“所有符合NSF资助条件的研究领域都将获得支持”,但随即补充道,“将继续根据政府的优先事项,强调高优先级的研究领域。”
冷泉港实验室DNA学习中心助理主任杰森·威廉姆斯(Jason Williams)表示,他担心该资助计划受到外部影响,而这些影响不一定真正符合NSF的愿景和培养最优秀STEM人才的使命。
早在2020年,当特朗普政府首次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和计算密集型研究列为高优先级领域时,威廉姆斯等人联名向NSF提交了一封公开信,对此表示担忧。如今,面对新的政策突变,他们正在紧急商讨下一步的对策。
康涅狄格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博尔尼克(Daniel Bolnick)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事件经过后,迅速发声:“这太不公平了!值得科学界提出正式抗议。”
一个国家的科研竞争力,不仅在于其投入的资金,更在于其营造的生态系统是否稳定、公平且充满希望。NSF此次的“政策突袭”,无疑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波澜,恐怕远未平息。
对于成千上万名梦想一夜之间蒙上阴影的博士生而言,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申请机会,更是对学术系统公平性与稳定性的信任。而他们的愤怒与呐喊,正成为美国学术界必须直面的一次严峻拷问。
参考消息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ompletely-shattered-changes-nsf-s-graduate-student-fellowship-spur-outcry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