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维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6 14:56:25
选择字号:
欧洲殖民者改变了南非人的基因

 

美国科学家对来自南非的1200多个人群的基因组分析揭示,殖民时期的欧洲人、土著科伊桑人及被奴役人群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南非人的基因库。研究发现,源于殖民时期欧洲人和被奴役者的基因在开普敦最为常见,并随着与殖民核心地带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研究还显示欧洲祖先多为男性,而土著科伊桑祖先则以女性为主。相关研究9月23日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

“这些基因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对南非人口结构的深远影响。”论文第一作者、北得克萨斯大学沃思堡健康科学中心人类遗传学专家Austin Reynolds指出,“我们发现,其基因分布模式更接近墨西哥和南美洲的情况——当地原住民以不同方式被纳入殖民体系,与美国较少融合原住民社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今天的开普敦地区设立了小型贸易站,此后250年间欧洲殖民者持续在此定居。1652至1808年间,VOC从赤道非洲、南亚、东南亚和马达加斯加地区奴役约6.3万人运送至该地区,同时还征用当地土著科伊桑社区的劳动力。研究者指出,这些群体之间发生的性接触——部分是通过暴力手段——最终促成了多重血统的混血人群的形成。

“历史档案记录了被带入开普敦男女性奴的姓名,但我们难以确知哪些人幸存下来,哪些人获准繁衍后代——这正是基因研究在此领域展现强大威力的关键。”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家Brenna Henn表示。

为解析欧洲殖民者、原住民与被奴役者对现代南非人基因组的贡献,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南非各地1200多名当代个体的基因组样本。这些样本的采集范围南起开普敦南端,北至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接壤地带,涵盖了居住在南非北部与东北部的纳马族和科伊桑原住民社区。超过90%的研究参与者自我认同为有色人种——这是种族隔离时代制度化的种族分类范畴。

“我们通过从开普角一路采样至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接壤的边境地带,试图记录殖民时期的时间与地理维度。”Henn解释道。

通过将这些基因组与公开数据集进行比对,研究人员得以估算每个人祖先谱系的具体构成比例。他们还通过比较每个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他们的非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调查了不同血统的男性和女性是否更有可能留下后代。

研究发现,欧洲血统在不同地理区域均呈现男性性别偏向——这意味着欧洲基因序列主要遗传自男性祖先。与之相反,科伊桑血统则显示出女性偏向,表明该谱系的祖先多以女性为主。来自赤道非洲、南亚及东南亚的被奴役人群同样对基因库有所贡献,但这些谱系未呈现明显的性别偏向特征。

随着与开普敦距离的增加,欧洲与亚洲基因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基因最早抵达开普敦地区,最后才传播至距离开普敦最遥远的社区。

“这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开普敦作为殖民中心,人口在过去数百年间缓慢向外迁移,通过建立家园或其他方式逐步融入各地社区。”Reynolds解释道。

对于纳马族与科伊桑族群体,研究人员推测其欧洲血统分别于约7~8代前(即210至240年前)以单次涌入方式注入各族群。这些原住民社区中同样存在被奴役者的基因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纳马族15%的Y染色体携带亚洲谱系基因片段,而科伊桑族却未见相同序列。

“这些人被带到开普敦,他们要么被释放,要么选择逃亡,一路向北方——从开普敦到那些社区如今需要12小时车程,堪称漫漫长路。”Henn解释道,“他们最终成功融入当地社区,如今其男性后代仍说着纳马语,遵循着纳马文化。”

研究人员计划未来开展更精细尺度的基因组分析,以精确追溯被奴役者的亚洲与赤道非洲起源地。

“我还非常有兴趣追踪那些在特定区域异常活跃的Y染色体谱系。”Henn表示,“例如探究它们是否与特定姓氏存在关联。”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016/j.ajhg.2025.08.01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彩虹”工具库让细胞内部可视化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