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自2009年入疆以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度参与新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以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推动产业增效、生态增绿、群众增收,将绿色发展答卷书写在广袤的戈壁田间。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16年来,中广核累计投资超340亿元、纳税超21亿元,在运在建装机超1000万千瓦,累计为新疆电网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从北疆阿勒泰吉木乃风电场启程,到全国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在东疆哈密落地,再到南疆和田万亩治沙全面覆绿……中广核以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为新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产业兴疆新标杆
金秋九月,天山南北瓜果飘香、绿意盎然。在洛浦县城以东,中广核万亩治沙示范项目的光伏方阵沿着沙脊起伏铺展,无人机升空进行全域巡检,地面工作人员用红外设备逐块复核。晚上九点,站内“青年夜校”准时开课,这是示范项目的日常场景。
洛浦万亩治沙示范项目于2024年10月开工,2025年5月一次性并网,创造了国内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从建设到投运的最快速度。在若羌,100万千瓦风电场的建设速度同样刷新纪录——2024年7月开工,当年12月底全容量并网投运。
中广核玛依塔斯风电场。中广核供图,下同
?
向北跨越千里,塔城玛依塔斯风电场将“狂风”转化为稳定电力。这里最大风速达40米/秒,一期项目于2011年实现“当年核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至今已平稳运行14年,年均发电小时数超3500小时,累计发电量超90亿千瓦时。
在萨吾尔山脚下,吉木乃源网荷储一体化电场集“发-储-送-用”于一体,2024年供电量8.67亿千瓦时,风电利用小时数2284小时,光伏利用小时数1670小时,储能灵活调用456.24万千瓦时,本地消纳率超95%,运营业绩位居当地前列。
从第一度清洁电力送出开始,中广核逐步带动形成有规模、有配套的稳定产业链,在巴州、和田、哈密等地推进18个产业项目,涵盖高端齿轮箱、光伏组件、新型储能、高端专业机器人等领域。2024年,中广核全年在新疆新开工风光和独立储能项目5个,装机230万千瓦。
科技创新为良好业绩提供支撑。以玛依塔斯风电场“风之翼”创新工作室为例,团队自研滑环检测设备,实现14回路直阻同步测量、精度达0.01毫欧;协同除冰装置将年均停机时间从180小时压减至30小时,按66台机组测算年增发约1700万千瓦时。
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智慧海关”设施设备2024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投入使用,太赫兹扫描设备0.1秒完成旅客安全准入,智能审图CT机使行李查验效率提升50%,AI风险研判系统可实时定位高风险行李并标注风险点,标志着我国西北空中门户迈入智慧监管新纪元。
每一度来自中广核的清洁电力,每一次通关的快速扫描,都为天山南北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注入“绿色动能”。
探索荒漠治理新模式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和田位于其南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关键战场。
中广核和田洛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
?
中广核洛浦万亩沙漠治理示范项目总规模2.2万亩,已完成美洲狼尾草(含复播苜蓿)种植区约4027亩、耐旱植物种植区约5830亩、防风林187亩,土壤化改造7715亩,耐旱草类覆绿约5060亩,复播紫花苜蓿1800余亩,多样化试验区84亩,工程治沙187亩。
同时,中广核在光伏板下探索养鸡、养羊等养殖业发展,推动新能源与治沙、绿色农业融合发展,在全疆乃至全国树立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标杆案例,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防沙治沙新模式。
“沙子里种庄稼”的关键在地下20厘米。项目引入国产“沙膜”技术,在沙层中施加植物纤维黏合剂,改变沙粒力学特性,提高聚集度与黏合性,形成可保水、保肥、能承托根系的微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还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进一步改善根际环境,与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协同发力,使作物得以扎根成片。技术人员介绍:“传统方法靠‘压’,我们是在沙里‘织’出稳定的土层结构。”
据介绍,示范项目每年可新增约1000吨优质干草饲料,折合可满足约140头牛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项目还在占地约26亩的光伏实验区探索“光伏+种植+养殖”路径,支架最低离地约1.5米,板下更凉、更稳,牧草生长与牲畜活动互不干扰。
如今,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的沙漠中,中广核建设的万亩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示范项目已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辽阔绿洲。截至2024年底,中广核累计为新疆电网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等效节约标煤42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33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6.6万公顷。
“以前这里是鸟不拉屎的沙漠,现在治理完,来了好多鸟。”当地村民阿力克木·多来提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中广核将援疆和乡村振兴视为长期政治责任。自2014年以来,累计派出援疆与乡村振兴挂职干部51名,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3亿元,覆盖自治区12个地州。2024年,中广核在疆新开工5个新能源与独立储能项目,建设期带动就业近6000人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