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院士: |
深空是人类最终的边疆,而你们将是第一批抵达的足迹 |
|
“我国实施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以来,实现了人类航天器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并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人类首次取回月球背面样品等壮举。”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工程技术的突破也给中国科学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
王赤院士在地面应用系统跟嫦娥六号月背月壤样品合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
然而,作为探月四期首席科学家,王赤深知,我国深空探测飞速发展的另一面,还藏着技术瓶颈、人才储备、国际合作和原始创新能力等隐忧。
近日,王赤给《中国科学报》讲述了对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的思考与期待。
转变的关键阶段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赤:工程技术的突破给中国科学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截至目前,我国共向国内外科学团队发放9批月球样品,自发放以来,百余项成果在Science、Nature、NS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主要涵盖了月球样品玄武岩年代学和成因、月球样品物理化学特性、太空风化作用、撞击过程与撞击玻璃等方面。很多成果价值很高,引起了学术界高度评价,如在月球样品年龄、源区性质和水含量等的研究实现重大成果,发现月球在20亿年前后还发生过岩浆喷发作用,证实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把月球演化理论的时间轴推迟了8至10亿年,国际同行认为这是“里程碑式发现”等等。
《中国科学报》:取得系列成果后,当前我国深空探测处于什么国际水平?
王赤:近年来,我国空间科学不断产出重大原创成果,深空探测能力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呈现突破态势,正处于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
然而也存在关键问题和挑战,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争取获得更多的世界级的标志性成果,创建原创科学思路和理论方法,形成中国学派;二是技术瓶颈有待突破,需要加快发展大推力可重复使用运载技术,深空能源、测控与通信技术,长寿命与高可靠性,以及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三是尖端人才培养与储备,迫切需求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队伍,特别是能胜任长周期、高强度攻关任务的领军人才和工程师;四是国际合作的话语权有待加强,突出科学思想和技术途径引领,凸显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优化合作和传播机制。
科学与工程“两条腿走路”
《中国科学报》:你提到工程技术的突破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机遇。深空探测任务中,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王赤:我国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时的要求现在看来很简单,“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尚未顾及科学探测需求;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地球轨道卫星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开始论证空间科学卫星和月球探测的科学需求;进入新世纪,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也在不断提升,从月球遥感探测、到月表巡视勘察,再到月球采样返回,牵引我国深空探测工程实现了从地球走向月球、从月球迈向深空的技术跨越。
同时,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工程技术的突破和支撑,科学家又能够提出火星、小行星、木星乃至太阳系边际等更多的科学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深空探测任务中,科学目标和工程技术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但相比技术发展,我国深空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力量还显薄弱、学科发展还在成长期,已成为制约我国抢占深空探测制高点的关键因素。
《中国科学报》:面向未来,我国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有哪些目标和规划?
王赤:我从科学目标的角度介绍下。
在月球探测方面,未来我国还将继续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开展月球水冰、深部物质、内部结构、环境资源等探测和月面实验,并以月球为平台对地球开展大范围、全尺度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围绕月球地质、巡天揭秘、日地联系、科学实验、资源利用等科学探测主题,在月球上构建具备开展月球科学探测、资源利用、月基观测、基础科学实验、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科研活动的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在行星探测方面,围绕太阳系起源与演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外生命探寻等空间科学重大前沿,论证实施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太阳极轨天文台等一系列任务,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提高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水平。
《中国科学报》:你多次强调应推动我国小行星防御构想尽快落地实现,在这方面有哪些目标和规划吗?
王赤: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环绕太阳运动的小天体,主要分布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小行星带。小行星的探测及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本身特性、太阳系形成历史约束信息以及对人类潜在威胁等方面。
人类已发现3.7万余颗近地小行星。根据近地小行星的理论群体模型,目前人类已对95%以上直径达1000米级的近地小行星完成编目工作。然而,仍有大量中小尺寸的近地小行星尚未被编目。
动能撞击是当前应对中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现实、可行的在轨处置手段之一。我国正在论证小行星防御在轨验证任务,希望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改变一颗直径约30米近地小行星的轨道,通过地基与天基设备的联合观测,对撞击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揭示其破碎解体机制,化解潜在风险和威胁。
“好奇心永远比地球引力更强”
《中国科学报》:AI技术的发展为深空探测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赤: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智能化的工业革命的萌发期,人工智能也许就是新一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前兆。
AI不是深空探测的简单工具,而是引发其范式变革的驱动力量,是目前生产力范式改变的催化剂,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智能探测”。智能化自主化控制将是未来深空探测的方向。特别是到木星甚至是太阳系边际,距离非常远,地面运控团队不可能实时操控,需要我们的探测器变得智能化,能更加自主地执行任务。
此外,实现从“数据泛滥”到“知识发现”的科学突破,深空探测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AI能实现“星上智能处理”,在数据下传前对其进行智能筛选,只将“有价值”的异常事件或关键特征数据传回地球,还也能够利用AI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人眼难以发现的微弱规律和关联,加速科学产出。
同时,赋能新型任务,开启全新探索维度。例如通过AI协同工作,实现对行星全球或多点位的同步、立体探测,实现在极端环境下的持久探测等。
但AI本身也有局限性,更多的是基于统计规律的现有知识的归纳和利用,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更是系统性和基础性的。
《中国科学报》:面临着新技术、新挑战,未来深空探测需要哪类青年人才?
王赤: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研究既是基础研究,又具有航天工程特点。因此,从人才类型上,既需要研究科学家,也需要航天工程师,建设复合型团队;从人才跨度上,需要多个学科、来自多家单位、甚至跨地域跨国家的各方面人才,需要建设综合型的团队;从人才层次上,需要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团队。
《中国科学报》:对有志于从事深空探测的青年人一句寄语,你会说什么?
王赤:愿你的好奇心永远比地球引力更强,用坚韧的脚步丈量太阳系的深邃;深空是人类最终的边疆,而你们将是第一批抵达的足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