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栾恩杰院士:只要敢给他们“挑大梁”机会 人才就在你的身边 |
|
在人类探索浩渺星际的征程中,月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栾恩杰院士。(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供图)
?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那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时年64岁的栾恩杰激动地写下这首诗。
嫦娥工程是中国航天人的重大责任。为了胜利地完成中国人探索月球的目标,栾恩杰“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为国家争口气”,在我国迈向月球深空的每一步征程中,都有栾恩杰的身影。
今年8月,栾恩杰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85岁的他满头白发,拄着拐杖、高举奖杯,“中国人的脚步将越走越远,领导宇宙的新潮流。”他的嗓音依旧洪亮,眼中饱含对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深情与期望。
近日,记者走进栾恩杰的办公室,听他讲述“迈向星辰大海”的故事。
阴差阳错结缘深空
《中国科学报》:你最近被评为“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情如何?
栾恩杰:非常激动。探月工程不仅是我的事,更是国家、民族的大事。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我相信中国人总有一天会建成航天强国,领导宇宙的新潮流。
《中国科学报》:作为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组织者,你是怎样踏上深空探测道路的?
栾恩杰: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理想其实是做一个工程师,能修缝纫机和手表。1960年我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电机系。但当我到电机系报道时,刚放下行李,学校机关的同志就来通知我,我不在这里住,要到哈工大二部报道。
我当时不知道二部是干什么的,那时的二部在原哈尔滨航校附近,哈工大在这里建立了飞机系、无线电系和自动控制系,我就被分配到自动控制系。我的同学都是从别的系转过来的,也都是一团雾水,不知道为什么被转到了这里。
我们专业的名字是“惯性导航和陀螺仪表”,陀螺仪表是飞机飞行仪表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精密的,靠它来实现飞机的稳定飞行,也要靠它实现飞机的自动驾驶,它也可以用于导弹制导,这些内容都是保密的,每次上课之前才会把教材发下来,下课后再统一上交。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中国刚完成机械化和电气化,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已经为国家航空航天的发展培养控制系统专业的人才,大学的学习经历也让我明白,我们向老师学技术、学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是学习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
此后,我就一直在这一领域深耕。导弹和深空探测都是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实际上导弹技术和运载技术是相通的,有了运载能力,我们就可以将卫星升入太空。
1998年,国务院任命我为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新世纪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规划论证。
2000年,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中正式提出大航天这一概念,航天事业不能只停留在工业层面,而要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统一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往上要发展空间科学,研究空间的科学问题,探索外太空;往下做航天应用,包括军用、民用、军民融合应用等。
打出深空探测“中国牌”
《中国科学报》:当前我国深空探测研究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栾恩杰:从1999年开展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项目,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们以月球探测为切入点,带动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在全球打响了深空探测的“中华牌”,国际话语权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我看来,我们的优势在于一系列国家计划环环相扣、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完成了深空探测的起步阶段,走到了全球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梯队。
我国深空探测已经进入学科建设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以空间技术支撑空间科学实践,以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的需求推动空间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新局面已经形成。对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来说,我们要和中国航天界的同志们一起扛起重任,凝聚力量,共同推动我国深空探测的深入发展。
《中国科学报》:具体来说,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栾恩杰:在这个阶段应当形成共识:深空探测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目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方针是以技术突破带动工程实践,促进强国强军梦的实现。
针对这一目标,当前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发展还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是技术上的短板。绝对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相对的进步,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仍然存在差距,深空探测领域的科学研究仍待深入,各方力量的凝聚力不足,探测工程的规划和基础建设相对分散。
我们必须重视深空探测中的技术攻关和突破,如果只有工程成果地成功,缺少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产出,不能从差距中找出问题,没有深刻地总结、归纳和提升,并从基础条件建设入手补短板,难以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基础的牵引作用,带动工程实践的突破。
其次是生产规模方面。技术突破并不等同于技术提交和转化,部分单位并不具备生产能力,一些突破性的先进技术在进入生产阶段时,工程能力不一定能跟上,在质量保证和技术稳定性方面存在差距。
因此,我建议以工程实践为支撑、技术突破为重点,聚焦创新,全国大协作解决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当前我们要聚焦于国家发展战略,为“十五五”时期的深空探测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科学论证和工程规划。
“只要给机会遍地是人才”
《中国科学报》:AI技术的发展为深空探测带来哪些机遇?
栾恩杰:深空探测的发展必须重视AI技术。传统的控制系统是以反馈系统的误差控制作为主回路,而AI控制系统并非完全依赖传统的反馈系统,而是可以进行智能控制的知识系统。
AI不仅牵引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也持续赋能深空探测设备,如何建成地面、深空一体化的测控体系,以及怎样开展AI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践研究,都是未来深空探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此外,我们不能仅关注单项技术,也要重视AI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以建设天地统筹的深空探测地面AI系统为例,这其中包括多种情境模拟和仿真,都可以利用AI技术的辅助,为深空探测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
《中国科学报》: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未来有哪些规划?
栾恩杰:今后我们要推动实施探月工程后期的创新规划,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这一基本型由运行在月球轨道和月面的多个探测器组成,具备月球科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和技术验证的能力。
从工程实践角度,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是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25吨。为了满足未来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的需求,火箭推力要更强。未来我国将研制100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实际上,当近地轨道达到100吨级的这样一个载荷,我们就可以到月亮上去了。
《中国科学报》:随着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研究逐渐深入,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栾恩杰:工程学的人才都是在“干中学”所成就的。深空探测的发展需要具有工程品质的人才,最关键的是不能在遇到困难时打退堂鼓,而要迎难而上,在实践中反复锤炼“真本领”。
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的强劲发展和强国建设的新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人才辈出的好时机。人才永远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将军是战争中打出来的,科技人才也是在实践当中锻炼得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遍地都需人才,而人才就在眼前,关键是要敢用,敢给年轻人创造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挑大梁、担重任。
“中华自有忠臣在,何愁春秋无后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