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上海启幕。
本届工博会上,东华大学集中展示了十余项涵盖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其中,“模拟月球环境下月壤纤维极限制造技术及连续成纤装备”项目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PEEK声学膜获“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新材料奖”。
月球资源就地利用成为现实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美芳院士、成艳华教授团队研发的“模拟月球环境下月壤纤维极限制造技术及连续成纤装备”,让月球资源就地利用的设想照进现实。
这套技术方案以“就地取材”为核心亮点。团队突破了毫克级月壤珍稀样品的微量纤维纺丝技术瓶颈,并攻克了极端环境下微量物料的精确输送、高温熔融、连续稳定成纤等一系列核心难题,为月球基地建设打造了全新的材料制备路径。
团队成员介绍,这项技术从根源上攻克了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运输痛点”,成为破解深空探测难题的“关键钥匙”。未来,无需耗费巨额成本从地球长途运送建材,航天员只需就地采集月球表面土壤,便能借助该技术制备出涵盖建筑结构材料、功能器件等在内的各类月壤基材料。
为机器人设计专属“制服”
在工博会现场,身着专属“制服”的智能交通管理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现场观众的驻足围观。
这款“公安交管机器人专用制式服装”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崔玉梅团队携手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总队联合研发。团队对功能性与美观度进行了科学平衡,一方面,选用高性能功能性面料,为机器人提供可靠防护;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设计提升视觉辨识度,结合鲜明的色彩搭配、符合交通场景需求的款式剪裁,让机器人在车流中指挥交通时更显专业醒目。
目前,该款公安交管机器人专用制式服装已在上海外滩等城市标志性区域投入试用,为智能装备的场景化应用提供了“时尚解决方案”。
用创新织就“智能防护服”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高达3.3亿,但高端心血管介入器械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存在供应链波动带来的“断供”风险。
面对这一困境,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王璐团队主动联合临床医院与行业企业,组建起一支跨领域攻关小组。团队的“微创介入心血管用纺织基植入物”项目,以创新为针、科技为线,实现了从核心原材料研发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创新。
团队研发的超薄高密度纺织基心血管植入物,宛如为脆弱血管量身定制的“智能防护服”,既能有效隔绝血管瘤体,又能保持血液通畅。该项目不仅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更将产品价格较进口同类产品降低三分之二,切实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目前,这款超薄高密度纺织基心血管植入物产品已斩获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不仅广泛应用于全国700多家各级医院,更成功走出国门,远销21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仿生“神经蚯蚓”智能纤维材料、“不插电”的智能纤维、安全长效的无色无味“防霉疫苗”等项目成果也在工博会亮相。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