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观众来说,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刚刚结束的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25(BOE IPC 2025)期间,京东方(BOE)与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联合产业链核心伙伴,在IPC显示论坛上共同发布了《环境光下平板电视图像质量分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T/CVIA 162-2025)。而这一规范建立的基础,则是一个核心评价指标——环境光对比度(Ambient Contrast Ratio ,简称ACR)。
谈及ACR的重要意义,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言简意赅地指出,“在大屏化将影院带回家的趋势下,环境光对比度将成为观影新体验的核心指标。”
作为主持制定ACR标准的企业,京东方(BOE)高级副总裁、TV及超大/IoT负责人王闰企更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描绘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推动该标准落地后的美好未来:“用户无需刻意关灯,就能在客厅等复杂光线下享受到沉浸、通透且舒适的画质体验,有效解决反光眩光、对比度下降等用户痛点。”
王闰企。BOE供图
?
《规范》发布仪式上,来自海信、创维、康佳、长虹、小米、海尔等国内主流终端品牌,以及杉金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等核心供应链企业的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而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是因为想共同解决显示产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大屏走进客厅时,电视画质如何升维?
环境光对比度:真实场景下的对比度新定义
“全球显示看中国。”在BOE IPC 2025期间,《中国科学报》记者多次听到来自不同国度的业内专家提及这一点。
以大屏化为例,“中国区大屏化与高端化已领跑全球电视行业”。董敏说。市场调研机构OMDIA等的数据表明,从2023年第一季度到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区电视的平均尺寸增长了7英寸,从60.2英寸增至67.2英寸,而同期全球的电视尺寸则是从49.6英寸上升为52.1英寸。
董敏在IPC显示论坛上发表演讲。BOE供图
?
这一趋势给观众的观看环境带来了影响,也为显示技术关注的重心带来了变化。“以前,电视尺寸有限,观众的观影沉浸感不足,使得线下影院成为主流观影方式,用户更关注暗室对比度指标。”董敏说,而如今大屏电视带来影院级体验,大众也重回明亮的客厅,环境光对比度就成为核心指标。
在董敏看来,环境光对比度是真实应用场景下的对比度新定义。它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光照度下,显示屏显示画面明暗的对比程度。环境光照度、面板反射率、整机亮度等因素都会对环境光对比度造成影响。这也是发布《环境光下平板电视图像质量分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初衷,即从电视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入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实际的使用需求。
“这个标准的发布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填补标准空白。”董敏希望,未来能以这个统一规范推动技术升级,优化用户体验,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从电影院到客厅这一场景的变化,在环境光的影响下,怎样更好地体现对比度?在王闰企看来,这是ACR应运而生非常重要的背景。他指出,在显示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ACR标准的提出和落地需要整个行业一起参与和推动,从而彰显中国显示产业的话语权和声音。
顺应消费者需求趋势
在此次IPC大会上,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进一步阐释了“第N曲线”的深层内涵。他表示,“第N曲线”理论是指导企业穿越周期、跳出企业兴衰命运的普适规律,是基于企业核心优势,并与市场机遇契合的自我进化系统,是企业不断进取、迭代增长,实现生态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的理念也同样体现在ACR标准的发展上。
传统的对比度是显示屏厂商在暗室下对屏体参数确认的方法,如亮度、色度、对比度等。而环境光对比度则是基于环境光实际应用场景下人眼感知的对比度参数。那么,ACR本身的核心原理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更高的环境光对比度?
谈及这一问题,京东方显示器件与物联网创新业务 TV 开发总监陈东川表示,从技术角度讲,有光和无光下的暗态是不一样的,所以核心点在于测试暗态的时候是不是有光。在暗态的时候,如果没有光,暗态的亮度完全来自于屏幕发出的亮度,而在有光的环境下,它就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屏本身发出的,二是反射的环境光的亮度。而且,在有光的情况下,反射的亮度远远大于屏发出来的亮度。因此,必须在环境光下测ACR。
而在影响ACR的维度上,最重要的是暗态下的反射。因为在亮态下,有光、无光亮度是差不多的。因此,反射率对ACR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降低反射率是提升ACR的关键。
实际上,在ACR标准提出之前,产业界已经过了几年的酝酿和探索。据介绍,作为全球显示产业龙头,京东方目前已发布包括ADS Pro在内的中国半导体显示领域首个技术品牌。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液晶显示技术,京东方ADS Pro是目前全球出货量领先的硬屏液晶显示技术。ADS Pro通过像素结构优化、新材料开发、表面处理等多种减反技术,已将显示屏表面的光线反射率从常规产品的5%大幅降低至0.7%,将屏幕的环境光对比度由常规产品的200:1+大幅提升至1400:1+,远高于其他液晶显示技术。该技术已搭载于京东方UB Cell4.0解决方案,可有效抑制眩光和泛白现象,即使在强光环境下也能呈现深邃黑色、鲜活色彩与清晰细节,彻底解决用户在真实光照环境中的屏幕观看痛点。
UB Cell技术显示效果。BOE供图
?
王闰企告诉记者,随着电视屏幕尺寸不断变大,它一定程度上成了高质量内容放送的第一场所。因此,随着应用场景发生变化,如何让电视观众不用拉窗帘、在自然光下也舒适地看电视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前,在暗室环境下对电视效果的评价指标是对比度,现在在自然光环境下就要变成ACR。这是顺应消费者需求的一个体现。
另外,从消费者角度,ACR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导购的参考。有了这个标准之后,消费者在考虑环境光对比度这个因素时就有了一个抓手。“因此,这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一套指标评价的体系。”
电视产业链价值升维的契机
这一标准引起了产业链上下游广泛的共鸣。
作为规范和ACR标准的积极参与者,海信视像首席科学家刘卫东告诉记者,在ACR问题上,海信和京东方是“英雄所见略同”。满足消费者对真实使用环境下对于画质更高的需求,是海信和京东方共同的追求。
在刘卫东看来,现在推广ACR标准恰逢其时,“因为消费者现在对显示产品实际观看的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看得更清楚、显示效果更好。因此,ACR标准就变成改善画质的一个重要维度,值得企业多加关注,更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同时也把这一观念传达给消费者,让ACR标准深入人心”。
王闰企也指出,ACR标准的提出不只是简单的标准问题,实质上是包括产品和技术在内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升维”。“我们沿着ACR这条标准路线向前走,整个产品都要进行全面地升级换代,不仅是我们的屏,还包括整机、半导体芯片、材料等,都要全方位地进步。这是整个产业链得到一次质的提升的重要契机。”
他期待,未来产业链上下游能一起协同创新。让显示产业从技术到产品都有一个整体提升,让消费者对于这一新的标准也能有更广泛的接受。“不管是标准还是技术,要持续去升级和迭代,这也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方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