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谢文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4 15:29:24
选择字号:
学者综述细菌类组蛋白H-NS翻译后修饰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在细菌类组蛋白H-NS(细菌全局调节因子)翻译后修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系统梳理细菌类组蛋白H-NS的多种翻译后修饰模式,提出这些修饰模式构成“细菌类组蛋白密码”,揭示H-NS通过翻译后修饰驱动细菌基因组进化的精密机制。相关综述论文9月20日发表于《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微生物学综述》(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H-NS沉默外源基因表达与翻译后修饰介导抗沉默机制。研究团队供图

  ?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刘亚博表示,基因组压缩与动态调控是生命体共通的核心科学问题。细菌缺乏真核生物核小体结构,主要依赖H-NS等核结合蛋白实现基因组的压缩与调控功能。H-NS可沉默原噬菌体、毒力岛等外来基因元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研究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资助下,研究发现细菌又能在特定环境下解除H-NS的沉默并激活外源基因表达,这一过程是细菌环境适应的关键过程。但细菌宿主如何感应外界环境变化,通过H-NS实现对外来基因元件的精准调控是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研究整合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希瓦氏菌和杀鱼爱德华氏菌等多物种证据,阐释H-NS通过其N端寡聚化域、中间柔性连接区和C端DNA结合域发生多种翻译后修饰调控其沉默功能:N端修饰调整H-NS聚合状态,掌控基因沉默开关;中间区修饰重塑电荷分布;C端修饰直接改变其对高AT含量DNA的结合能力。

翻译后修饰是拮抗H-NS沉默的关键机制,与已知的抗沉默蛋白、小分子代谢物及蛋白酶解等途径协同作用,通过感知环境信号、传导调控指令,最终实现表型输出,助力细菌利用外源基因增强环境适应性。

尤为重要的是,研究进一步提出,外源基因常编码修饰酶或抗沉默蛋白,在激活条件下解除H-NS介导的基因沉默。这一由外来元件参与的主动“转录解抑制”过程充分呈现了细菌与外来基因元件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是系统认识微生物中水平基因转移的重要视角。

该研究为理解细菌环境适应、致病机制及开发新型抗菌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femsre/fuaf04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