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3 15:50:07
选择字号:
多项成果集中发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举行

 

9月21日,2025浦江创新论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

论坛现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依托人工智能(AI),推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落地应用一体化,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和“从1到N”技术突破,加强AI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脑科学、化学材料、气候能源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

联盟成立仪式。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广州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吴力波,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自然资源利用研究所所长雷先科·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爱思唯尔全球期刊市场高级副总裁埃里克·罗弗斯,达摩院首席科学家赵德丽,分别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与国际合作等维度展开前沿报告。

周伯文以《AGI for Science 之六问》为主题进行分享。他以阿玛拉定律“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变化,却低估长期的变革”为引,提出了“边界之问、预测之问、语言之问、交叉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六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周伯文指出,当前AI在通用问题求解和替代传统预测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可能被高估,但其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学领域以及协助人类推导和验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深远潜力却被低估了。“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由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周伯文表示,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应把握被高估的当下,投身被低估的未来。

徐涛围绕《AI for Life Sciences》,深入分析了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态势。他强调,垂直领域的数据在AI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而高质量数据的生产装备——生命科学仪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徐涛重点介绍了广州实验室正在推进的两大科学平台,即数字肺与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设施,并阐述了它们在人群队列研究、疫情防控、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实践价值。此外,他还分享了在生物制造、多尺度成像及生命多组学分析等领域的一系列科研装备进展。

方忠在题为《AI+物质科学: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中指出,20世纪物质科学推动社会实现飞跃发展,而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问题日益复杂、研究难度不断加大。随着AI与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的突破,物质科学正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方忠从历史演进、学科融合与战略布局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AI与物质科学的深度融合路径,而融合亟需夯实数据基础。同时,方忠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在推进数据全流程管理、构建AI-Ready标准体系及发展数据与评测驱动的智能研究新范式等方面的系统性工作。

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华钧,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郑双佳,华大智造高级副总裁杨梦,晶泰科技首席科学家张佩宇,上海创智学院副教授李怡康,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生命科学领域主任研究员郭昕围绕“从AI辅助到自主发现:科学智能体如何重塑科研范式?”这一核心议题,针对智能体在验证自动化、学科交叉及自主进化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挑战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5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共创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学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此外,上海创智学院分别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培养、科学智能联合攻关等方向开展深度合作。

本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四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协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