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2 15:35:16
选择字号:
单原子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获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大力资助下,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成新/李岩教授团队在单原子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斩获重要新成果。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ACS催化》(ACS Catalysis)。

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生黄以恒介绍,单原子催化剂凭借其高达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然成为能源催化领域极具革命性的材料之一。其中,石墨烯负载的金属-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因其活性中心明确,且载体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在各类能源转换和存储器件中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当前金属-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棘手挑战。由于构效关系尚不清晰,尽管不同研究团队均发现铁-氮-碳单原子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氧还原反应,但被广泛认可的活性位点FeN4(氮配位铁位点)却呈现出不同的催化性能,且背后的原因一直未明。引入官能团是提升金属-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报道的相关理论模型纷繁复杂、差异巨大,缺乏统一标准。此外,活性位点密度较低也是一大难题,单纯依靠提高金属原子的负载量,极易导致金属原子发生团聚现象。

针对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着重探究了石墨烯材料中不可避免存在的含氧缺陷所发挥的作用。团队首先通过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在富氢热解环境下合成的铁-氮-碳单原子催化剂,其氧还原反应活性和稳定性均得到显著增强,由此证实FeN4位点附近必然存在含氧缺陷。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含氧缺陷邻近的类sp3(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形成4个sp3轨道)杂化碳原子易于吸附氢原子,进而额外激活碳原子成为活性位点。这一发现为通过缺陷工程增加活性位点密度开辟了全新的道路。与此同时,团队还修正了前人对铁-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催化小分子还原反应机理的认知,并阐明了此前实验课题组所报道的FeN4催化性能差异的根源的根源——碳材料中不可避免的含氧缺陷。

不仅如此,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对金属-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标准化建模策略。借助这一策略,团队成功揭示了氟化NiN4、氯化ZnN4在二氧化碳还原和氧还原反应中的活性位点及催化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官能团化的MN4单原子催化剂活性位点建模不统一的问题。

该研究成功攻克了金属-氮-碳型单原子催化剂领域的三大关键难题,为深入理解其构效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有望推动单原子催化领域进一步发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5c0397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