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由广东省科协主办,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承办的“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器械前沿科技与成果转化论坛”在广州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产业发展生态链正逐步完善。截至2024年,广东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83家,位于全国第一。
开幕现场。主办方供图,下同
?
作为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平行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新质筑梦,医工融合”为主题,设置了八个分论坛,面向全国高性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发展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需求,探讨医工融合与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人口老龄化趋势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3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占比1/6,2050年这一群体规模预计达21亿(含4.26亿80岁以上老年人);我国老龄化进程同步加快,202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标志着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4亿。
论坛现场。
?
在此背景下,人民对医疗器械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需求多样化。患者不仅对传统意义上的诊断医疗器械(MRI、CT、超声等)有需求,还对新型具有更高和更多附加功能的医疗器械有需求,如植介入器械、药械协同诊疗器械等;二是服务水平要求高。患者往往要求医疗器械的使用不仅效果好,而且要有较好的经济适用性。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预计到2050年,具身智能机器人需求量达到10亿台。”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小奇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康养机器人市场需求庞大。与护工相比,康养机器人没有疲倦感,能根据被护理对象做智能化的决策和调整。但康养机器人也有局限性,比如,协助病人移动目前对机器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他估计,康养机器人要5到10年后才能进入市场。
陈小奇作报告。
?
如何有效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医疗器械的良性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教授王广志认为,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应用链条很长,需要医生和工程专家深度融合。他指出,广东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发方面优势明显,首先,广东是国家医疗器械创新的高地,涌现众多创新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广东的医疗产业基础和商业要素齐全,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创新医疗器械研发提供了后备人才力量。
据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广东省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83家,其中生产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66家,占全国生产许可证总数量的15.6%,居全国第一。在拥有规模优势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凸显,2024年,广东新增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14个,行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
论坛现场。
?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在专题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创新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已进入加速阶段,其中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尤为迅猛——2024年获批的三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中,直接应用AI技术的产品占比约1/3。细分领域来看,医学影像AI医疗器械表现突出,2024年8月相关获批产品占同期AI医疗器械总量的77%,成为AI+医疗落地的核心赛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