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张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2 15:02:28
选择字号:
数智技术加速农业生产“优生优育”

 

孟秋时节,大地铺金。扬州大学位于南通市海门区的玉米示范田迎来大丰收。9月中旬,这里种植的“苏玉161”和“通玉1701”等新品种,较对照组增产均超10%。不同于以往品种,这些表现优异的玉米是经过大数据和基因组辅助育种设计鉴定出的“智慧品种”。

扬州大学科研团队广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现代农业研究与生产。(扬大供图)

  ?

近年来,该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赋能育种选育,攻克了数据融合共享、智能数据分析等数智育种关键技术,实现生物育种从“经验选配”到“精准设计”的迭代创新,大幅提升了品种选育的效率和质量,加速推进了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

“传统杂交育种依赖经验和直觉,普遍存在耗时长、效率低、杂交表现难以预测等问题。”生物统计和数量遗传学专家、扬州大学徐辰武教授介绍说,以玉米选育为例,需要处理成千上万的种杂交组合、品种对比试验以及田间记录归档等繁琐工作,以往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8-10年才能完成选育到推广工作。

“‘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育种时代即将成为历史。”团队科研人员陶天云形象地介绍说,面对繁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可能影响整个育种工作。

“人工智能+生物育种改变了低效的育种科研范式。”扬州大学作物数量遗传与分子进化研究团队徐扬教授介绍说,数智技术能够在对育种对象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感知、大数据和智能控制等数智技术进行精准评估、鉴定与筛选,从而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育种。

该校科学技术处处长杨泽峰介绍说,团队利用高通量育种数据处理平台,进行全基因组选择——相当于对种质进行“全身CT扫描”,快速预测出聚合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的理想基因型,同时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进行精准基因编辑,获得所期待的遗传材料。

实验室获得的新品种,最终还得回到稻田,进行鉴定和筛选,进一步提升育种效率。这一过程中,团队运用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玉米生长的株高、叶面积、产量、抗性等性状数据。基于多种智能算法对杂交种穗重等性状进行预测,最高准确率达79.5%。大规模田间试验表明,经过数智技术“优生优育”的新品种,预测高产组合的平均穗重显著高于低产组,最高对比差异超一倍以上。

合作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郝德荣研究员介绍说,通过该体系鉴定与筛选出的“苏玉161”和“通玉1701”两个品种在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并大幅缩短了育种周期。

目前,团队数智育种相关成果已经在《科学进展》《基因组生物学》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形成10余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构成的技术壁垒。

“数智技术正推动育种产业进入‘优生优育’新时代。”扬州大学校长刘巧泉评价说,当下种业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种源创新效率,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此,学校正在加快构建生物育种大模型,抢赢新一轮育种产业变革新赛道。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也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据悉,2023年6月,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扬州大学)正式揭牌。这是该校联合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聚力开展种业“卡脖子”问题攻关的重要平台。校政企三方紧密合作,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种业硅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