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活动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启动 |
|
9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在怀柔科学城启动。
“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活动依托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大国重器可感、科学精神可传”为核心目标,打造全国独有的“科研资源科普化、区域学子同课堂”创新模式。推动“国之重器”从“硬核科研设施”转化为“科普核心课程”,走入青少年科学教育的课堂。
当前,怀柔科学城正加速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已布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六大“国之重器”,是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系列课程紧扣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特色,聚焦装置背景故事与科学原理,结合不同学段认知规律定制课程内容:为小学生群体设计趣味动画与简单实验,拆解复杂概念;面向初高中生及公众推出“普适版”课程,深度解析装置技术细节与科研价值。2025年内计划推出十场公开课,实现“一堂课解码一个装置、一系列课读懂科学城”。
首场活动以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为切入点,特邀该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带来《破解空间天气之谜》公开课。王赤院士结合子午工程二期的监测原理与运行成果,生动解读空间天气对地球磁层、卫星导航、电网安全的影响。
活动吸引500名怀柔区中学生现场参与,线上覆盖怀柔区全部中小学,并通过直播形式联动北京市其他7区60所学校,实现近1.3万名师生“同上一堂课”。
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此次课程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不再是“远在天边的科研设施”,而是能走进教室、触达心灵的科学启蒙载体。
未来,怀柔科学城将持续推动大科学装置、交叉研究平台等科学资源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相匹配的一流科教生态,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于2025年3月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联合8个部门的15家单位协同攻关,创新性采用“一链、三网、四聚焦”的设计架构,实现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条追踪监测。
子午工程二期与子午工程一期组成了世界最大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作为我国空间环境监测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子午工程具备覆盖范围最广、监测要素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等突出优势,将持续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贡献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