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5 19:13:25
选择字号:
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同济大学校长杨金龙寄语新生

 

9月14日,在同济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以《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者》为题发表讲话,从三个方面寄语新生。

杨金龙发表讲话寄语新生。图片由同济大学提供

  ?

一是希望新生们筑牢知识底座,夯实创新根基。

杨金龙强调,创新从来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必须深深扎根于知识的沃土。而越是强大的工具,越需要深厚的内功来驾驭。在人工智能(AI)时代,随着知识的快速迭代与便捷获取,学习知识的核心不再是记忆,而是提问、辨析、整合和创造。打牢知识基础,不是为了成为知识的容器,而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心智模式,提升认知能力,最终能够真正驾驭AI这个时代利器,迈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前沿。

近年来,同济大学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道路上阔步前行。杨金龙希望新生们乘同济AI之风,深度拥抱AI,既能深耕专业,系统掌握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夯实知识的深度;更要主动打破学科边界,搭建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同时,还要善于利用AI工具构建迭代更新的知识图谱,努力成为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具有跨领域整合能力的π型人才。

二是希望新生们投身“AI+”创新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杨金龙表示,当前,在智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的创新模式正在经历深刻转型,进入了“人机共创”的新纪元。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协同共生,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开辟出近乎无限的可能。AI正在众多科学前沿地带释放其变革性能量,催生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

杨金龙同时提醒,AI终究是工具而非主体,在使用AI时应始终保持批判意识,主动追问其生成结果背后的数据偏差、逻辑漏洞与价值立场,养成审慎判断、独立求真的思维习惯。在AI带来高效与即时反馈的惯性中,更要勇于拥抱“慢思考”,坚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养成“思想上艰苦奋斗”的作风,滋养原创的想象力与洞察力。同时,主动投身于“AI+”科研实践与项目挑战,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提出假设、设计路径、验证迭代的完整创新能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智能时代的引领者,而不只是技术的追随者。

三是希望新生们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动能。

杨金龙回顾了同济大学118年的办学历程,指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是学校始终如一的初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置身智能时代的澎湃洪流,更需冷静思考“为何创新”“为谁创新”这一根本命题。唯有如此,创新才能获得更为深厚的力量、更为崇高的意义。

杨金龙期待新生们坚持科技向善,弘扬人文精神,坚守伦理底线,让AI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社会公正与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同时希望新生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引领智能时代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迈进。

“站在同济这个新的起点,你们不仅是知识的求索者,更将成为未来的塑造者。作为新同济人,希望你们传承同济精神,以‘同济天下’的胸怀,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智能时代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成为引领未来、造福人类的卓越创新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你们的青春力量!”杨金龙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研究揭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