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记者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边缘区淋巴瘤(MZL)专科门诊正式成立,旨在提升MZL患者的精准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据悉,该专科门诊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边缘区淋巴瘤专科门诊。
揭牌仪式(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供图)
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组B细胞淋巴瘤,起源于淋巴滤泡的边缘区,可以发生于脾脏、淋巴结和黏膜淋巴组织,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9.4%,主要包括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MZL)、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和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等。
“由于边缘区淋巴瘤的原发部位较多、分型复杂、异质性高,导致诊断难度较大,这也使其处于被‘边缘’状态。”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主任张会来教授表示,边缘区淋巴瘤发病与多种微生物慢性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病理形态学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基础,也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中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生存现状和临床诊疗白皮书》指出,我国边缘区淋巴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性占比为62%。所有分型中,胃结外占比最多,且在诊断时更多为早期患者。
但遗憾的是,我国约有62%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首诊时未能获得明确诊断,且与发病部位存在相关性。
“甚至在一些综合类的医疗机构,都没有血液科或淋巴瘤科。”张会来表示,MZL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导致许多患者首次就诊时往往选择消化科、普外科、呼吸科、眼科等非淋巴瘤专科。这种情况客观上延长了患者从初诊到明确诊断的时间。
目前,业内针对MZL的治疗标准尚未统一,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参考原发部位和疾病分期。“但如果早期诊断并坚持‘分型而治’的原则,边缘区淋巴瘤依然有可能被治愈。”张会来强调。
根据白皮书调研结果,一线系统治疗边缘区淋巴瘤的常见方案主要为免疫化疗和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模式(Chemo-free),54%接受一线系统性治疗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继续接受维持治疗,其中CD20单抗和BTK抑制剂单药的比例均较多。一线治疗后平均有35%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复发并进入二线治疗。其中,奥布替尼在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以及联合CD20单抗系统治疗一线边缘区淋巴瘤中,都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靶向治疗为主的无化疗方案相较免疫化疗有相当的疗效且安全性更好,成为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的新趋势。”张会来表示,未来以BTK抑制剂为基础的无化疗模式或将成为新药时代下的治疗优选。
采访中,张会来特别强调,淋巴瘤治疗不是单一科室可以完成的,需要肿瘤外科、内科、放疗、介入科及影像病理检验基础医学等各学科积极参与。借鉴国际上肿瘤患者的治疗原则,MDT一直扮演着多学科协作先行者的角色,能保证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和最佳的治疗计划,避免过度诊疗和误诊误治,使患者受益最大化。
鉴于此,早在2018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MDT会诊中心就开始启动,张会来作为MDT团队牵头人,每两周一次,周二下午两点半召开。根据患者的病情,召集该院放疗科、临床试验病房、超声诊疗科、影像科及核医学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一起会诊。
“相信边缘区淋巴瘤专科门诊开设,MZL患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化、标准化、规范化。”张会来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