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大校长马琰铭院士: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 |
|
——在浙江大学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
(2025年9月14日)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天下之士,云合雾集”。先贤孟子有“三乐”,其三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同学们从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来到浙江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开启了追逐学术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篇章!这是浙江大学之“乐”,也是学校老师之“乐”。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
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浙大调研,赋予浙大“促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这一重大使命。这一使命既是浙江大学今天的奋斗目标,也是学校贯穿128年校史的光荣传统。回望过去,一代代浙大人勇立潮头、担当使命、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在创新的浩瀚星空中摘星揽月:第一颗皮卫星、第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台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第一张人类细胞图谱、第一个开源推理大模型,等等,诸如此类的开创性成果如璀璨星辰、交相辉映。放眼当下,创新创造已成为浙大的金名片,梁文锋等校友便是从“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的鲜活例证。今年8月28日,我校光电学院狄大卫、物理学院王浩华、环资学院陈松灿等老师的三项成果同时在《自然》期刊发表,他们攻克了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新型拓扑边缘态、微生物能量代谢等科学难题,展示了浙大人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就内涵而言,有三层含义:其一,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读书”是吸纳汲取知识,“创造”是灵活运用知识,是由先及后、相互交织的螺旋式转变。其二,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进。“读书”是学习领会理论,“创造”是检验升华理论,是由虚及实、彼此促进的交互式演进。其三,从“已知”到“未知”的飞跃。“读书”是持续掌握已知,“创造”是努力探索未知,是一个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渐进式飞跃。从“读书”到“创造”的转变是曲折的、非必然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研究生阶段是重要起点,也是关键一环。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个转变,受《礼记·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理念启发,我想与同学们分享几点思考: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勤学是必由之路。这一思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励精勤学、博洽群书”的治学态度,也是在知识裂变增长的时代中始终求知若渴的必然要求。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了一张庞大而有序的神经网络。当学习新知识时,神经元彼此传递信号,建立神经回路,不断激发新的认知与行为。勤学才能不断汲取新知识,是创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根基。我国核农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陈子元院士非常重视知识的融汇贯通,他将农学与核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作物和土壤中的农药代谢残留问题,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他说:“假如只关注本学科,而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涉猎,那么学科发展很可能固步自封。”
同学们,浙江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图书馆藏、学科的交叉融合、名师的悉心指导,为你们“勤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希望你们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笃学善思,博闻强识,知类通达,兼容并蓄,朝着跨学科、促交叉的探索之路奋勇向前,在充满未知奥秘的“新蓝海”和“无人区”中把握先机、开创先河!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修德是必立之本。这一思考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品格秉性,也是在科技爆发时代如何规范伦理的重要原则。科技的本质并无善恶之分,但其具体实践却呈现双重特征:既蕴含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增进社会福祉的潜能,也可能因为应用失当而引发巨大风险。我们常说,科研工作者要“德才兼备”,其中,“德”是恪守伦理道德的要求,“才”是实现学术创新的要求,两者不可偏废,更应当“以德为先”。爱因斯坦公开反对核战争,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同学们,浙江大学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力行诚信的学术要求、造福人类的学术追求,为你们“修德”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学术良知、涵养道德品质,行于至诚,止于至善,端正学术态度、提高伦理意识、崇尚济世精神,让创造的“坐标”在道德框范下永不“偏航”!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明辨是必备之能。这一思考是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中“明辨是非、洞察秋毫”的审慎思维,是在信息繁杂纷扰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关键所在。人生的丰富多元,人性的复杂多变,要求我们要有明辨的意识和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明辨同样必不可缺。前几年,谷歌研究团队在一项神经机器翻译研究中发现,系统在缺乏翻译能力时仍能生成看似流畅的错误译文,研究人员将这种具有迷惑性的技术缺陷命名为“幻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试表明,目前全球15个主流AI大模型无一例外存在不同程度的“幻觉”。同学们在应用AI时也一定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对此,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和求是的态度。竺可桢老校长强调:“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
同学们,浙江大学历久弥新的求是传统、反复求证的科学态度,为你们“明辨”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方法。希望你们练就“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慧目,理性分析,严谨求证,不迷信,不盲从,打破表象成见、洞察本质规律,让创造在细思明辨中拨开层层迷雾、找到突破的关键!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笃实是必行之道。这一思考是基于中国传统理念中“敦本务实、勤恳躬行”的行事作风,是在快节奏时代不为乱花迷眼、追求真实的基本要求。凌空踏虚难以取得成就,意志坚定才是成功之道。创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重大突破往往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顾问,浙大校友叶培建院士深耕航天领域50余年,带领团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征程。他说:“这份成功,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毅力,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的是一颗为祖国效力的激情的心。”
同学们,浙江大学坚定笃实、求真务实的校风,为你们提供了不惧风险、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希望你们在学术探索和创新实践中,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热情和勇气,坚定自信,锲而不舍,踏实奋进,用笃实踏平创造道路上的坎坷、攀登创新的高峰!
同学们,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是你们要经历的人生考验,也是你们要担负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求是学子,期待你们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理念为帆,在创新创造的远大航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
(原标题:浙大校长马琰铭院士: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 | 在浙江大学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