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侯俊屹,季文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0 20:02:59
选择字号:
山东建成首个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

 

“充分利用广阔的林下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耐盐草原种(苗)繁育和产业,不仅为缓解我国草种质资源紧缺问题探索了有益路径,还有助于提升滨海地区盐碱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月7日,在山东省潍坊昌邑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望着榆树林下绿油油的草,山东省潍坊市林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郭光智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近日,这个山东省首个占地80亩的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宣告建成。该基地由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林业发展中心、潍坊丰瑞农业科技公司和青岛鲁滨草种业科学研究院四方联合创建。

“我国优质草种质资源长期高度依赖进口。作为拥有900万亩盐碱地、3900多万亩林地的滨海大省,这既是山东省建设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的有利条件,也是推动盐碱地修复与林下经济协同发展,推进山东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全国草种质资源协作组组长、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技术负责人、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傅金民这样阐述建设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的意义。

据了解,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目前繁育的是2个高耐盐性的狗牙根品种和1个高羊茅品种。为全力打造好这一基地,基地探索创新了“校+地+企+院”协同管理发展模式。其中,高校和研究院负责种苗繁育、生态修复和文旅配套栽培技术等支持与服务;当地政府部门负责联络和协调繁育基地建设、产业化过程中各相关方的关系;企业主要负责繁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推广应用等。

在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论证和推进过程中,青岛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林业发展中心积极围绕和依托基地,就拓展实习第二课堂、开展技术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既是学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又是地方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基地。按照基地建设规划,在两年内,将培训繁育与栽培技术骨干50人,并且通过示范效应,形成约1000亩的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辐射区,实现基地经济效800万元以上。

“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将有效增加滨海盐碱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与肥力,增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国家林草乡土专家、潍坊丰瑞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孙德东对建立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推进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不仅是滨海盐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趋势,也是提高滨海盐碱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种新技术新手段。”

林下耐盐碱草原种(苗)繁育基地。受访者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1型糖尿病治愈新希望 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科学家构建超声响应型脂质纳米颗粒平台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