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 版)》发布 |
如何科学诊治失眠症? |
|
“失眠症不仅会增加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脑卒中等躯体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及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还可能引发工作失误、工伤、交通事故和死亡等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张斌向《医学科学报》表示,失眠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研究显示,睡眠占据了人类生命时间的1/3,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不仅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还在生长发育、体力恢复、心理调节、脑功能维护以及免疫功能调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等为主要特征,导致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情绪紊乱等日间功能损害。一项回顾了50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综述指出,普通人群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30%~48%。
鉴于此,2023年10月,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睡眠医学领域专家,成立了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由张斌担任组长。近日,由该委员会更新制订的《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
据了解,《指南》结合了2017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优化了治疗方案,特别制定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成年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治疗策略,强调了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在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明确失眠症诊断流程
《指南》优化了失眠症的定义与分类体系。首先,将失眠症定义为“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与担忧睡眠、睡眠不满意或日间功能损害有关”;其次,将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失眠症共三个类别;此外,因失眠症具有高度异质性,《指南》将其可分为多个亚型,以有助于理解致病机制,发现生物标志物,实现个体化治疗。
张斌特别指出,年龄、性别、失眠症既往史、遗传因素、个性特质、应激及生活事件、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等都是失眠症的危险因素。
在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方面,《指南》给出了标准化诊断流程,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结合量表评估、睡眠日记等主观评估工具,并完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精神检查,必要时辅以多导睡眠监测(PSG)等客观检查。
张斌提醒,失眠症还应重点鉴别其他常见睡眠障碍,以及可能引起或加重失眠症的躯体疾病、精神障碍或物质滥用,明确失眠症是独立疾病、共病还是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
《指南》在总体目标方面给出了5点建议:1.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2.减少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3.减少或消除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转化;4.预防或减轻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以及精神障碍共病的风险;5.尽可能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指南》还特别强调了需对失眠症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增加治疗依从性、调整治疗方案以及预防复发。
完善失眠症综合治疗策略
关于失眠症的药物治疗,《指南》建议,应在病因治疗、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使用。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失眠症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RA)、食欲素双受体拮抗剂(DORA)、褪黑素受体激动剂(MRA)和多塞平等。此外,临床上会以“被超说明书”方式,将部分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用于失眠症治疗。
在药物治疗顺序方面,《指南》将短中效BZRA 或 DORA 作为一线药物,其他 BZRA 或 MRA作为二线药物。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以及联合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和 BZRA 或 DORA 或 MRA;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仅用于特殊情况。此外,不推荐巴比妥类药物和非处方药物用于失眠的常规治疗。
“药物治疗调整应在首选药物无效、产生耐受性/严重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长期使用导致难以减停或有成瘾史等情况下考虑换药。停药应在患者能自我控制睡眠或病因消除时考虑,原则是逐步减量以减少失眠反跳。”张斌说。
另外,《指南》还在失眠症的心理行为治疗方面给出了建议,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一线治疗。
“除了CBTI,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还包括正念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昼夜节律支持、矛盾意向疗法和强化睡眠再训练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辅助治疗手段。”张斌表示。
此外,《指南》还将光照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芳香疗法、声音疗法等物理治疗视为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的有效补充,尤其适用于药物不耐受或心理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同时,还在中医治疗方面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张斌表示,失眠症应以采用综合治疗方式,积极查找病因及共病、判断治疗优先顺序、优先选用CBT-I的原则,CBT-I联合药物治疗是常用的综合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断用药模式。
特殊人群个性化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的失眠症,如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青少年失眠症的患病率为3%~39%,在16~18岁青少年中,男性为12%,女性23%。
《指南》认为,对于儿童失眠症,首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仅在行为治疗无效且睡眠问题严重时谨慎使用,需遵循最短疗程、最低剂量原则,并由专业医师严密监测。
数据显示,青春期前失眠症在男、女性中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后女性失眠症发病率为男性1.5~2.0倍。20~40岁女性在月经初期和黄体期晚期易患失眠症。妊娠早期失眠症发病率为12%~38%,晚期达42.4%,妊娠最后8周的失眠症患病率可高达52%~61%。(围)绝经期失眠症发病率为13.2%~65.1%,50~55岁女性的中重度失眠症患病率较之前明显增加。
“女性失眠症具有明显的年龄和生理周期特点,月经初期和黄体期晚期、妊娠期和围绝经期是女性失眠症的高发阶段,”张斌表示。
《指南》建议,对于妊娠/哺乳期成年女性,首选非药物治疗,特别是CBTI,如需药物治疗,应需遵循联合非药物治疗、短程、单药、安全优先的原则。患者及家属共同决定是否使用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围)绝经期成年女性,《指南》建议制定个体化方案,重点关注睡眠卫生习惯。
此外,数据还显示,超过50%老年人报告有睡眠障碍,其中20%~40%的老年人报告失眠症。老年群体中,女性较男性更易失眠。
《指南》建议,老年失眠症患者治疗首选非药物疗法,特别是CBTI。老年人药物治疗应遵循“尽量减少服药种类、小剂量起始、缩短用药时间”的原则,避免长效镇静催眠药物,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警惕跌倒风险,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据悉,《指南》的撰写共有来自全国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呼吸病学、耳鼻喉科学、儿科学等多学科的25名组成的专家组,并最终共形成了32条推荐意见。
“最终,希望《指南》得到临床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药师,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采用,这样才能帮助到更多失眠症患者走向健康。”张斌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3760/cma.j.cn112137-20250421-0098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