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领衔四川大学等机构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为防止禽类病毒感染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主要杀手”之一,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依靠注射或喷雾减毒活疫苗(如H120)进行防控,但这类疫苗需要全程冷链运输,接种过程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养殖企业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类疫苗难以在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激发足够强的局部免疫力,其免疫效果也大打折扣。
科研人员将IBV的关键抗原片段(EpiC)基因转入浮萍中,让浮萍在生长过程中持续生产疫苗成分,雏鸡只需直接食用这种转基因浮萍,就能激发强大的免疫反应。在严格的攻毒实验中,口服了浮萍疫苗的小鸡,面对致死剂量的IBV攻击,全部存活且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全部死亡,保护效果达到了惊人的100%。
IBV主要通过呼吸道入侵,传统注射疫苗主要激发全身免疫,但对呼吸道黏膜局部的保护相对薄弱。而浮萍口服疫苗能高效刺激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产生较H120疫苗组更多的分泌型IgA抗体(sIgA),从而筑牢了 “第一道防线”,能更有效地拦截和清除入侵黏膜的病毒。研究人员还创新性地在浮萍中同时表达了一种免疫增强因子——鸡白介素-17B(IL-17B)。结果发现,这种“抗原+佐剂”双表达的浮萍,免疫效果更加强大,诱导的抗体水平更高,攻毒后呼吸道病毒载量显著低于传统疫苗组。
浮萍口服疫苗的研发成功不仅为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控提供了低成本、易操作、高效能的新的解决方案。此外,浮萍口服疫苗的研发成功也直接证明了浮萍作为极具潜力的“分子农场”植物的应用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pbi.7021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